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汉中城外的欢呼声尚未散尽,刘备手持酒樽,望着远处连绵的秦岭山脉,眼中满是憧憬。从涿郡起兵的白身,到占据益州、拿下汉中的汉中王,他用二十五年走完了别人一辈子走不完的路。
![]()
可他不知道,历史早已给过他三次 “三造大汉” 的机会。从青州的初露锋芒,到徐州的根基初成,再到汉中后的巅峰时刻,每一次都近在咫尺,却最终擦肩而过。如果命运的指针稍有偏移,刘备或许真能复刻刘秀的传奇,让大汉的旗帜再次飘扬在中原大地。
一、第一次机会:192 年青州之战 —— 错失的 “河北剧本”
公元 192 年,天下正处在剧变的十字路口。年初,董卓被吕布刺杀,长安陷入内乱;五月,李傕、郭汜攻陷长安,挟持汉献帝,关东诸侯彻底陷入割据混战。此时的天下,还没有绝对的强者:袁绍刚接管冀州,根基未稳;曹操刚任东郡太守,仅有一郡之地;刘表单骑入荆州,还在拉拢世家豪强;益州刘焉虽割据一方,却偏安西南。
这一年,刘备 31 岁,刚刚脱离公孙瓒的直接掌控,被派往青州高唐,与田楷、单经联手驻防,对抗袁绍与曹操的联军。对刘备而言,这是他第一次独立领兵争夺一州之地,是上天赐予的 “创业窗口期”。
要知道,刘秀当年单骑入河北时,处境比刘备更惨 —— 无兵无地,还要面对王朗的追杀。可刘秀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整合河北豪强,最终平定天下。刘备此时背靠公孙瓒,有田楷等盟友支援,手中虽兵力不多,却有机会在青州慢慢发育。
可现实是,刘备连一个回合都没撑住。面对袁绍麾下麴义、曹操麾下夏侯惇的联军,刘备的部队一触即溃,高唐失守,他只能带着残兵逃往徐州,投奔陶谦。《三国志・先主传》中仅用 “为贼所破” 四字记载这场失败,却藏着致命的短板 —— 刘备的军事能力,远不如他的识人眼光。
当时青州的局势其实对刘备有利:袁绍与公孙瓒在冀州胶着,曹操正忙于平定兖州内部的黄巾余党,联军的兵力并不充裕。如果刘备能坚守高唐,联合田楷牵制敌军,再趁机收拢青州的黄巾残部,未必不能站稳脚跟。可他偏偏选择正面硬刚,最终错失了最早的崛起机会。
史学家吕思勉曾评价:“备之败,非兵少也,实战术之失。彼时天下未定,若能据险而守,徐图发展,未必不如刘秀。”
二、第二次机会:194 年接管徐州 —— 搞砸的 “刘邦剧本”
公元 194 年,刘备迎来了人生中最珍贵的机会 —— 接管徐州。这一年,徐州牧陶谦病重,临终前对别驾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就这样,刘备从一个投奔他人的将领,一跃成为坐拥数郡之地的州牧。
此时的徐州,虽未完全统一,却占据着绝佳的地理位置:东靠大海,南接扬州,北邻青州,西连兖州,是中原与江东的枢纽。刘备接管的下邳、彭城、广陵三郡,加上原本驻守的小沛,地盘远超当时的曹操 —— 曹操刚遭遇兖州之叛,吕布占据濮阳,曹操仅剩鄄城、范县、东阿三县,处境岌岌可危。
更巧的是,刘备驻守的小沛,正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沛县。历史仿佛在重演,给了刘备一个和刘邦一模一样的开局:以沛县(小沛)为根基,占据徐州,图谋天下。而且刘备的起点比刘邦更高 —— 刘邦当年只是亭长,身边只有萧何、曹参等乡邻;刘备此时已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还有糜竺、陈登等徐州世家的支持。
![]()
可刘备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他犯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是收留吕布。吕布被曹操击败后,走投无路投奔刘备,刘备不顾关羽、张飞的反对,将吕布安置在小沛,等于引狼入室;二是错失扩张时机。接管徐州后的一年多里,刘备没有趁机收服徐州剩余的郡县,反而陷入与袁术的对峙,给了吕布可乘之机。
公元 195 年,刘备与袁术在盱眙交战,吕布趁机偷袭下邳,俘获刘备的妻子和部曲。刘备回军救援,又被吕布击败,只能退守小沛,最终彻底失去徐州。陈登曾劝刘备:“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徐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 可刘备没能抓住这份机遇,最终只能再次踏上漂泊之路。
试想,如果刘备当时拒绝收留吕布,而是联合陈登等世家,先统一徐州,再利用曹操与吕布的矛盾坐收渔利,未必不能以徐州为根基,复刻刘邦 “先据关东,再图中原” 的路线。可他的妇人之仁与战略短视,让这第二次机会白白溜走。
三、第三次机会:219 年汉中之战后 —— 失控的 “隆中对剧本”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刘备在定军山击败曹操,拿下汉中,进位汉中王。此时的蜀汉,达到了实力的巅峰:占据整个益州,控制荆州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兵力达到十万之众,麾下文有诸葛亮、法正,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完全具备了 “三造大汉” 的实力。
这是刘备的第三次机会,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此时的蜀汉应该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形成钳形攻势,夹击曹操。
当时的局势对刘备极为有利:曹操在汉中战败后,士气低落,主力退回关中;孙权与曹操在合肥对峙,无暇西顾;关羽在荆州厉兵秣马,具备北伐的实力。如果刘备能稳住荆州,协调好关羽与东吴的关系,再休养生息,等待曹操内部出现变故,北伐中原未必不能成功。
可刘备却犯了两个关键错误:一是对荆州的防御部署不足。他让关羽独自镇守荆州,既没有派得力将领协助,也没有协调好与东吴的矛盾,导致吕蒙有机可乘;二是没能及时支援关羽。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刘备在汉中之战后损耗过大,无力派出援军,让关羽陷入孤军深入的境地。
公元 219 年冬,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关羽兵败被杀,荆州彻底丢失。这一败,不仅让蜀汉失去了重要的战略根据地,更打破了《隆中对》的钳形攻势,让刘备 “三造大汉” 的梦想彻底破灭。法正如果在世,或许会劝刘备:“荆州乃重中之重,需遣良将协守,结好孙权,不可冒进。” 可此时法正已死,诸葛亮的劝谏又未被完全采纳,最终酿成大祸。
荆州丢失后,刘备为报仇发动夷陵之战,再次惨败,蜀汉国力大损,从此只能偏安西南,再无争夺天下的实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备之失荆州,非吕蒙之能,实己之疏也。跨有荆益而不能守,隆中对之策空矣。”
四、机会背后的短板:刘备为何抓不住机遇?
三次机会,三次错失,并非刘备运气不佳,而是他自身的短板所致。
首先是军事能力不足。刘备的识人眼光一流,能招揽到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绝世人才,却缺乏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能力。青州之战的贸然硬刚、徐州之战的应对失策、荆州之战的部署失误,都暴露了他在军事战略上的短板。对比刘秀,刘秀不仅能识人,更能亲自领兵作战,平定河北、击败王莽,军事才能远超刘备。
![]()
其次是战略格局有限。刘备虽有 “兴复汉室” 的理想,却常常被眼前的利益牵绊。收留吕布是为了增加兵力,却忽视了心腹之患;关羽北伐是为了扩大战果,却没有考虑到东吴的威胁。他缺乏刘秀那种 “忍辱负重、长远布局” 的战略定力,也没有刘邦那种 “知人善任、灵活应变” 的政治手腕。
最后是内部协调不足。蜀汉政权由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组成,内部矛盾复杂。刘备在接管徐州时,没能完全整合糜竺、陈登等世家势力;占据益州后,又没能平衡好各派利益;镇守荆州时,更是没能协调好关羽与东吴的关系。而刘秀平定河北时,能整合豪强势力;刘邦入主关中时,能约法三章安抚百姓,这都是刘备所欠缺的。
五、历史的回响:如果刘备抓住了机会?
如果刘备能抓住其中任何一次机会,东汉末年的历史或许会彻底改写。
如果抓住第一次机会,在青州站稳脚跟,他可以背靠公孙瓒,收拢黄巾残部,联合袁绍对抗曹操,待时机成熟再进取中原,或许能成为关东诸侯中的重要力量。
如果抓住第二次机会,以徐州为根基,整合世家势力,联合曹操击败吕布,再与袁绍争夺河北,复刻刘邦的路线,“三造大汉” 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抓住第三次机会,守住荆州,协调好与东吴的关系,等待曹操死后曹魏内部动荡,再发动北伐,或许真能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可历史没有如果。刘备的一生,是充满理想与遗憾的一生。他从织席贩履之辈,奋斗成汉中王,已经堪称传奇;可他终究没能抓住那三次机会,没能实现 “三造大汉” 的梦想。
如今回望历史,刘备的三次错失,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更是时代的必然。东汉末年,世家大族崛起,曹操代表的寒门势力与袁绍代表的世家势力争斗激烈,刘备作为 “草根宗室”,缺乏足够的势力支撑,想要逆势翻盘,本就难如登天。
![]()
但刘备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后人。他屡败屡战、永不放弃的执着,他知人善任、宽厚待人的品格,让他成为三国时期最受后人喜爱的人物之一。或许,正是因为那些未完成的梦想,才让刘备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动人。
三次机会,三次错失,刘备最终没能三造大汉。但他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人生的机会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需要靠实力、格局和智慧去抓住的。即便最终未能成功,那些为梦想奋斗的岁月,也足以成为永恒的传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