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了下用豆包搜“北方客厅加湿器”,直接看傻了——它不光给列了5款不同价位的,从499到2999元分得明明白白,还直接附上抖音商城的购买链接,点一下就能跳过去下单。转头用Kimi问同款问题,居然也能跳出淘宝、京东的链接,虽说大多是代理店,但这架势明显是“不只想答题,还想帮你买单”了。
![]()
这哪是智能助手升级,分明是大模型正式下场“带货”了。一场抢下一代电商入口的暗战,已经悄无声息地烧起来了。
先说说最猛的豆包,这波操作简直是给抖音商城开了个“超级流量阀”。要知道豆包月活已经1.72亿了,比DeepSeek还多近3000万,是国内用户最多的AI应用。以前大家用AI只是问“该买哪款”,现在问完直接能买,等于把1.7亿人的“即时需求”精准导给了抖音。
![]()
我特意跟着实测了一把,问“秋冬干皮敏感肌粉底液”,豆包不光给推荐了产品链接,还附上抖音博主的测评视频,连“适合混干皮”“持妆6小时”这种细节都标出来了。但它也有小套路:一款国补后1500元的加湿器,链接里先显示2999元原价,点进去才看到折扣价,这点得留心。不过比起传统搜索翻十几页评论,确实省了不少事。
字节这步棋藏得挺深。抖音电商去年GMV都3.5万亿了,但一直缺货架电商的流量,直播增速又在放缓,头部主播也没以前能打了。现在把豆包变成“AI导购”,等于把“内容种草”和“搜索下单”拧成了一股绳——用户刚被AI说动,立马就能成交,这转化率可比刷短视频高多了。有商家在峰会里说,这相当于“7亿月活的AI给你带流量”,难怪都在抢着适配豆包的推荐规则。
![]()
另一边Kimi的玩法完全不同,走的是“广撒网”路线。它不像豆包只绑抖音,而是同时连了淘宝和京东,但问题也很明显:推荐的多是代理店,很少有官方旗舰店,让人有点不踏实。这背后其实是Kimi的无奈,月活才967万,比豆包差远了,还面临成本压力,只能靠打通多平台来吸引用户,算是曲线求生存。
但不管是豆包的“精准打击”还是Kimi的“全面开花”,本质都是在抢同一个东西:消费决策的“第一入口”。以前我们买东西是“打开APP搜关键词”,现在变成“问AI要答案”,这习惯一旦养成,传统电商的搜索栏都可能被边缘化。工信部的盘和林说得特实在:“以前用搜索的用户现在都问AI了,电商不跟AI结合就没流量了”。
![]()
更有意思的是,这已经不是两家的单打独斗,而是全行业的“军备竞赛”。阿里早就让通义千问帮淘宝做“AI帮我挑”,能根据你的肤质、预算精准筛商品;京东干脆搞了个“京犀”APP,用AI打通购物和生活服务全流程;连美团都放了“小美”AI出来,能直接帮你点外卖、订餐厅。海外更狠,ChatGPT都能直接用Apple Pay买沃尔玛的东西了,支付环节都打通了。
但这波热潮里,藏着两个普通人最该关心的问题。
一是“AI推荐靠谱吗?”我用Kimi搜“500元生日礼物”,它居然推1块钱的香氛蜡烛,补了句“要品质感”才给推荐大牌口红。这说明AI还得“调教”,不能完全当甩手掌柜。而且张毅提醒过,AI推荐多是高佣金、广告商品,中小商家可能被挤压,以后想找小众好物说不定更难了。
二是“带货主播要失业了?”现在京东都给商家开放数字人直播工具了,非黄金时段根本不用真人,成本降了一大半。但曹磊说的在理,数字人只能当辅助,真要讲清产品细节、搞活气氛,还是得靠真人,不过那些只会念稿子的主播,确实要危险了。
说到底,这场“AI带货战”拼的不是谁能挂链接,而是谁的生态更能打。字节有豆包+抖音的“内容+交易”闭环,阿里有通义千问+淘宝的“数据+商品”家底,京东靠“京犀”绑定生活服务,每家都有自己的杀手锏。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现在买东西会先问AI吗?觉得豆包这种“问完直接买”的模式方便,还是怕被算法套路?那些靠带货吃饭的主播,真能被AI取代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