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为您推送的第 4654 篇文章


在坦桑尼亚与乌干达之间
一场跨越山地、丛林、湖泊与国界的
“钢铁接力”正平稳推进
管道局承建的东非原油外输管道项目
(以下简称东非项目)
在18米超长管材调运组织、装备调配
线路统筹、安全保障等方面
持续提升管理效能
为全球在建最长加热原油管道项目
稳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东非项目线路全长1539公里,连接乌干达阿尔伯特湖油田与坦桑尼亚坦噶港,是东非地区重要能源基础设施工程。项目采用单根18米、加装伴热层的钢管,保障高黏高蜡原油恒温输送。这种非标超长钢管虽具备铺设效率高等优势,但在调运环节对设备能力、路线组织和安全控制提出了挑战。
破解“超长、超重、易损”调运难题
![]()
东非项目管材调运面临的首个挑战是超长钢管的运输与装卸。为此,项目团队因地制宜,自主设计定制加长挂车,采用模块化连接结构,提升整体抗扭强度,减少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形风险。管材装卸作业全面引入真空吸盘吊装系统,精准控制吊装角度不超过3度,避免端口损伤,提升作业安全性和精准度。
在路线组织方面,项目团队对沿线道路进行详尽勘察测绘,围绕转弯半径、桥梁承载、道路坡度等关键参数建立数据库,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弯道拓宽、桥梁加固或绕行改线等措施,确保运输安全。数据显示,18米管材在山区运输的最小转弯半径需达17.43米以上,给交通组织和现场施工能力均提出极高要求。
![]()
针对项目途经地区丘陵密布、降雨频繁的现状,项目团队制订滚动式调运计划,灵活安排运输窗口期;在重点区域提前完成物资铺设,规避雨季对道路通行的影响,确保各施工段“不断料、不压料”,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构建高效跨境物流与智能管控体系
![]()
东非项目跨越乌干达与坦桑尼亚两国,运输组织需协调多个行政区域,涉及多种法律体系与语言文化。为此,项目部推行“统一标准+分区管理”模式,设立24个调运督办联系点,落实“责任到人、节点到天、全过程可追踪”的调度管理体系。
在跨境运输过程中,项目部优化超限运输审批流程,将许可周期平均缩短至3天内。多语种协调小组全天候跟进,保障运输队伍在边境、沿线和施工区域通行顺畅。目前,项目沿线已建成16个钢管堆放场,形成“前线靠得住、后方供得上”的仓运一体化保障格局。
![]()
为实现运输全过程透明可控,项目全面上线IVMS车载定位系统,实时监控运输轨迹。每根管材均被赋予唯一编号,实现来源可查、状态可控、去向可追。通过集成化调度平台,动态统筹车辆配置、库存管理与运输时间窗口,实现“看得见、管得住、控得牢”的智能物流目标。
生态友好与安全运行并重
![]()
项目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运输作业安全。运输路线避开野生动物迁徙走廊与水源保护区,执行“限速、禁鸣、限时通行”管理措施,安排环保巡护人员全程跟车监督,确保运输活动不干扰沿线生态系统。
所有运输车辆均实行定期密封检查,杜绝油液泄漏风险。夜间,运输车辆统一进入安保营地,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整个管材堆放场,并联合当地执法力量开展常态化巡查,筑牢物资安全防线。
![]()
项目部负责人表示:“每一根管材的精准、安全运达,都是对整个工程统筹能力的考验。18米管材调运管理体系的有效建立,为项目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用精细化管理与科技化手段,为东非能源工程写下中国方案的生动注脚。”

从破解调运难题到智能管控
再到守护生态安全
东非项目的 “钢铁接力”
每一步都扎实有力
为中国建造点赞!
喜欢本篇文章,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 “在看”吧!
文图 | 顾浩天 魏振东
编辑 | 张慧
审校 | 苑晟祥
监制 | 刘涛
管道快讯丨管道局工程建设动态
旱雨交替+高温“烤”验!管道人用焊花点亮旷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