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直博会刚闭展,我挤在人群里逛了一整天。
国产直升机在载重量、航电系统这些地方的进步确实肉眼可见,不少观众拿着手机拍个不停。
但逛到最后我发现个问题,全场看下来,愣是没见到一款能称得上“革命性”的直升机。
![]()
这话不是我挑刺,咱先看数据。
传统直升机时速顶天了也就三百多公里,现在最牛的倾转旋翼机能跑到五百公里以上,可跟固定翼涡桨运输机比还是慢半拍,更别说运-20那种喷气式运输机了。
当时我就跟身边同行聊,为啥造不出一款既能垂直起降,速度又能跟喷气式飞机比肩的直升机?
有人接话称,这还不简单,《终结者3》里那喷气式无人机不就是现成的例子?把旋翼换成能转的喷气式发动机,起飞时喷口朝下,平飞时转过来朝后就行。
![]()
我一开始也觉得这思路靠谱,后来翻了些资料才发现,工程师早想到过,只是这“神机”至今没造出来,全是技术在拖后腿。
速度和起降的死磕:为啥直升机跑不快还不能随便改?
要搞懂这问题,得先说说发动机。
直升机用的涡轴发动机,跟涡桨、涡扇、涡喷发动机,其实原理都一样,都是靠涡轮叶片把燃气动能变成机械能。
![]()
它们的差别,说白了就是风扇叶片大小不一样。
涡喷没有风扇,涡扇的风扇大些,涡桨相当于把涡扇的外涵道去掉,叶片再放大,涡轴更直接,叶片继续放大还把旋转方向转了九十度。
理论上讲,一款喷气式发动机能改成四种型号,适配不同飞行器。
![]()
本来想把这个原理讲得更专业点,后来发现太绕大家听不懂,还是通俗点说更实在。
真正卡脖子的是个物理公式,功率等于推力乘以速度。
功率固定的情况下,喷气速度越快,推力就越小。
垂直起降需要的推力大,所以得用涡轴加旋翼的组合,这种组合喷气速度最慢,下洗气流速度一般不到一百米每秒,但推力足够大,这也是细瘦的涡轴发动机能带动直升机起飞的原因。
![]()
可速度一上来,新问题又冒出来了。
旋翼直径越大,空气阻力就越大,等飞行速度跟旋翼扇动空气的速度持平,推力直接就归零了,速度再想提就难了。
更关键的是,旋翼叶尖速度不能达到音速,不然激波震颤能直接让旋翼解体。
如此看来,就形成了个规律:速度越快的飞行器,旋翼或者叶片直径就得越小。
![]()
直升机旋翼直径能有几十米,涡喷的叶片顶天了也就一米左右。
搞懂了这个规律,就知道要兼顾垂直起降和高速,就得提高发动机推重比。
让旋翼直径减小后,喷气推力还能超过飞机重量,这就是工程师们一直钻研的方向。
![]()
聊到这儿,就得说说那些曾经试图突破的机型了。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鹞”式垂直起降战机,它的“飞马”发动机涵道比高达1.4,比当时民航客机的发动机还高,推力确实够大,能支撑垂直起降。
但这机型有个致命缺点,垂直起降时载弹量和航程都少得可怜,根本没法实战。
![]()
后来军方也想了办法,实战时就短距起飞,等降落时油和弹都用得差不多了,再垂直降落。
更无奈的是,因为涵道比太大,还没法加加力燃烧室,想超音速飞行根本不可能。
“鹞”式之后,雅克141又做了改进,用了主发动机喷口转向加升力发动机的方案,主发动机涵道比降下来,总算实现了超音速。
![]()
本来以为这机型能成,没想到升力发动机受机体空间限制,只能用单转子涡喷,这玩意儿油耗高得吓人。
虽说垂直起飞载弹量比“鹞”式高,但航程和作战半径反而更短,最后也没大规模列装。
现在最主流的是F-35B,它在雅克141的基础上做了个关键改动,把升力发动机换成了升力风扇,由主发动机通过传动轴带动。
![]()
这风扇直径有1.3米,一下子就把整套动力系统的涵道比提上去了,升力够了还省了油。
它的垂直起降载弹量和航程都远超雅克141,速度虽然没到2马赫,但那是因为内置弹舱让机体变粗了,要是没弹舱,速度肯定能接近2马赫。
可F-35B也不是完美的。
它垂直起飞时最大升力就19吨,扣掉14.65吨的空重,再加上必要的燃油,实际能挂的弹药没多少。
![]()
更夸张的是悬停,一分钟就要烧一吨油,这谁顶得住?而且直升机悬停轻松能超过六千米,F-35B最多只能到两千七百米,高海拔空气稀薄,风扇升力根本不够用。
替代不了的直升机:倾转旋翼机也有软肋?
有人说,倾转旋翼机速度比直升机快,是不是以后就能替代直升机了?我之前也这么想过,直到查了些实战案例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
倾转旋翼机比如V-22鱼鹰,速度确实快,但灵活性差太多。
直升机能侧飞,倾转旋翼机的旋翼只能前后倾斜,在狭窄空间机降时,想调整个姿势都费劲。
2023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也门执行任务,就因为V-22鱼鹰灵活性不够,在狭窄山谷里迟迟没法机降,最后耽误了不少时间。
![]()
高原性能也是个大问题。
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发动机功率会下降,倾转旋翼机的旋翼直径比直升机小,升力不足的问题更突出,垂直起降时风险很高。
而且它机降时气流速度快,对士兵冲击大,卷起的尘土还会影响视野,这些对机降安全都是隐患。
![]()
说到底,这些问题还是绕不开发动机技术瓶颈。
现在F-35B的发动机推重比已经算顶尖了,去掉加力后也不到7,最厉害的大涵道比发动机GE90,推重比才刚到6。
要是想让运-20这种级别的飞机实现垂直起降,发动机去掉加力后的推重比得达到20,这在现在看来跟外星科技没啥区别。
![]()
毫无疑问,2025天津直博会展现的进步值得肯定,但要造出既能垂直起降、载重量高,又能超音速还灵活的飞行器,靠现在的涡轮发动机肯定不行。
有人说等离子发动机是个方向,就像《黑客帝国》里的飞船那样,不用依赖旋翼叶片。
我倒觉得这思路可行,只是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成熟。
![]()
中国直升机工业这些年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相信只要在发动机这些核心技术上持续发力,早晚能突破这个瓶颈。
到时候再办直博会,说不定就能看到那款“革命性”的直升机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