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记忆的沉浸式重生——白马包装旧厂改造中的文旅基因激活
在烟台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核心地带,一座曾以塑料包装生产闻名的老厂房,正通过e境空间的创新设计,蜕变为集工业记忆、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工业文旅综合体”。这座占地2.3万平方米的旧厂改造项目,不仅保留了混凝土桁架、钢架结构等工业遗产的核心符号,更以“时空折叠”为设计理念,将历史肌理与未来场景深度融合,打造出全国首个“可触摸的工业文明博物馆”。
![]()
一、历史层理的立体解构:从生产车间到文化地标
e境团队在改造初期,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原厂房进行毫米级建模,发现其8米层高、大跨度无柱空间的结构优势。设计团队没有采用传统“推倒重建”模式,而是以“垂直叙事”手法重构空间:
地面层:保留原有注塑机基座,改造为“工业记忆装置艺术区”。20台退役注塑机被切割重组,形成长15米的“机械长廊”,配合AR技术,游客扫码即可观看设备历史影像。
![]()
中层悬浮舱:利用钢架结构搭建玻璃盒子,设置“包装工艺实验室”。游客可亲手操作简化版注塑机,制作专属纪念品,体验从聚丙烯颗粒到塑料袋的全流程。
顶层光合系统:植入600平方米垂直绿化墙,结合光伏玻璃幕墙,形成“生态穹顶”。白天,自然光透过可调节遮阳板洒落;夜晚,LED灯带模拟生产流水线的动态光影。
这种立体化设计,使空间利用率提升120%,更创造了“移步换景”的沉浸式体验。据试运营数据,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达2.8小时,远超传统工业博物馆的45分钟。
![]()
二、生态技术的场景化应用:从污染源到城市绿肺
针对原厂区VOCs排放问题,e境采用“海绵城市2.0”系统重构排水体系:
雨水花园:沿厂区周界设置300米生态廊道,种植芦苇、菖蒲等本土水生植物,形成三级净化池。雨水经植物根系过滤后,COD值从120mg/L降至30mg/L,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
垂直生态幕墙:在厂房南立面植入1200平方米攀援植物,选择五叶地锦、常春藤等耐候性品种。夏季,幕墙可降低室内温度3-5℃,减少空调能耗40%。
零废弃循环系统:将生产废料转化为景观材料。例如,废弃塑料颗粒经3D打印制成导视牌;边角料钢板切割成艺术座椅。
![]()
这种生态改造不仅使厂区雨水滞留率从15%提升至78%,更吸引白鹭、萤火虫等物种回归,形成城市中的“微型生物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