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新闻网)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新闻网
私域直播因封闭性、隐蔽性成为不良商家规避监管的“法外之地”。河南省消协日前联合15省市消协(消委会),开展老年消费私域直播乱象调查,依据调查数据,梳理出当前老年消费私域直播领域存在四大类突出问题。
![]()
精准围猎老年群体
商家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情感需求强、辨别能力弱的特点,通过“线上和线下(免费礼品、义诊)”引流至封闭私域,以“独家低价”“治病功效”话术(超40%消费者提及)、虚假剧情(43.91%消费者遭遇)实施诱导营销。
虚假宣传频发
近半数(49.66%)消费者遇到过“虚假/夸大宣传”,超四成(42.52%)消费者认为私域直播间内容存在违规现象,比如,主播常用“极限词/违禁词”、虚构原价、资质造假等;仅有17.17%的消费者选择信任,占比不足二成。
商品售后问题突出
42.35%的消费者遇到过“商品以次充好”,26.47%的消费者遭遇过“赠品高额运费”,还存在“售后拉黑(9.77%)”“付款不发货(6.53%)”“退换货难(15.41%)”“记录难查(9.34%)”等问题,全链路存在短板。
隐蔽性强,维权难度大
19.07%的消费者分不清私域与正规平台,增加维权难度。尽管有85.83%的消费者有初步固证意识,但证据类型集中于付款记录(60.79%)、聊天截图(51.05%),关键的“直播录屏”仅有14.32%的消费者有保存意识。此外,14.17%的消费者无任何固证意识,5.38%的消费者在权益受损后选择“自认倒霉”,进一步凸显了维权意识与能力的不足。
调查报告指出,私域直播间通常通过组建微信群、以赠送鸡蛋等小利为诱饵,将老年人群体诱导至线上平台,进而利用签到奖励、积分兑换、限时促销等方式,维系老年用户观看直播的黏性。在直播过程中,商家普遍存在虚假宣传、假冒专家、夸大功效等违规宣传行为,所售商品也存在价格虚高、物流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线下体察所涉及的30个直播间样本,均存在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违规行为。
作者 |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杨会玲
编辑 | 熊柳欣
审核 | 沈艳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