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郭维瑾
“这是我们的最新研发成果——超薄单晶铜箔。超薄有多薄呢?10微米,而一张A4纸的厚度是100微米左右。”
在天开西青园的天津常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兴新能源”)储能电池创新转化基地,机器高速运转,一卷卷闪着玫瑰金色泽的超薄单晶铜箔,如同柔韧的金属瀑布,正从自动化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流淌下来。
“市场上销售的毫米到厘米级单晶铜不仅厚,价格更是高达800元每平方厘米,而我们的超薄单晶铜箔不仅比纸薄,还具有原子级平整度、高导电性、高导热性等特征,并且能够实现千平方米级连续化制备,成本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以内,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站在1.2万平方米的厂区,常兴新能源董事长严振华拿起一卷超薄单晶铜箔,细细查看。
![]()
严振华展示超薄单晶铜箔及固态电池等研发成果。人民网记者 郭维瑾摄
“有时真不敢相信,我们竟然做出了世界上最大面积的单晶铜箔。”手握超1000万元的意向订单,严振华感慨良多:“在高校里做出的指标再漂亮,也只是实验室里的‘盆景’。是天开园,为我们的成果转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中试基地和产业空间,让团队的研究成果顺利迈向生产线。”
回想创业初期,严振华曾面临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这,就不得不提及他的另一重身份——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教师创业,真的能干好吗?会不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如何让专利走出‘实验室’迈向‘产业链’?”都是他曾担忧的问题。
好在,天开园及时伸出一双“破壁”之手,通过人才奖励资金、专项研发资金、贷款贴息优惠等政策,让创业初期的严振华站稳脚跟。
开园2年来,天开园逐步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9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与天津56所高校、2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海河实验室、40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62家驻津院所建立了常态化对接机制,围绕“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五大服务体系,构建“政策矩阵+孵化网络+资本引擎”的生态闭环。
就这样,“缺资金、缺人才、缺场景、缺配套”的困境化解了,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的顾虑自然消失了。
数据显示,在天开园核心区天开广场的千余家企业中,高校师生及校友企业占比过半。
尚德药缘(天津)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德药缘”),就是这样一家校友企业。
该企业由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悦等一众高端人才共同创办,专注于脑部恶性肿瘤与脑转移瘤、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等疾病新药研发。
“早在17年前的一场国际药学专业学术会议上,我曾了解到,同样的抗癌药物,国内外利润差竟然高达100多倍。当时,我就下定决心研发原创新药,做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抗癌药物。”站在天开园明亮的落地窗前,陈悦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小小的药物胶囊样品。
![]()
尚德药缘企业展厅中摆放的药物胶囊样品。人民网记者 郭维瑾摄
“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最困难的时候,我还把自己唯一的房子做了抵押贷款。”陈悦轻松地笑笑,脸上是“轻舟已过万重山”般的释然,“第一次转机出现在2013年,公司在天津区域股权市场挂牌后,社会融资总额达1亿元,我们终于摆脱了资金困境;第二次就是2024年,我们正式入驻天开园核心区,享受到天开园的贷款贴息政策,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彼时的天开园,已构建起覆盖研发、孵化、转化的全链条科创生态。园区聚集的百余家科创服务机构、金融机构,源源不断地为尚德药缘这样的科技企业提供强大支撑。
“天开园是天津重要的科教资源承载地,拥有丰富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地利’优势为我们输送了很多的人才。另外,园区积极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让我们能最高效地找到、用上最先进的科研仪器。”展望未来,见证公司16年风雨的老员工邱传将愈发有信心,“做原创新药,是一条艰难但正确的道路,希望在天开园的赋能下,我们的新药能在今年如期上市,让更多患者受益。”
科创园区的生命力,不在于高楼广厦,而在于能否让一个个科研人员真正放下顾虑,用智慧的星火“点燃”产业的篝火。
今年上半年,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累计注册企业超4000家,聚集科创服务机构185家、金融机构187家;设立基金47只、总规模248亿元,园区企业获得投融资26.88亿元……在这里,创新与产业不再是平行线,实验室里的微光,终将照亮更广阔的产业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