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割水稻)
金秋时节,娄星区黄泥塘街道曹家村田间地头一派科技兴农的崭新画卷。大型收割机纵横驰骋,一次性完成水稻的收割、脱粒,并严格执行低茬收割,将秸秆整齐地留在地里,为后续回收打下完美基础;无人机在田地上空盘旋,高效精准地将紫云英等绿肥种子抛洒入土。养殖大户的秸秆回收运输车紧随其后,穿梭往来,将刚收割的水稻秸秆迅速运离。从机械化收割、秸秆回收到无人机播撒,一套高效的现代农业流水线正在这里顺畅运行,曾经令人头疼的“生态包袱”,如今正通过科技与智慧,全面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财富”。
秸秆变废为宝,构建生态循环新体系
秸秆综合利用成为曹家村农业转型的亮点。村“两委”创新推出“养殖大户+种植农户+临时收储点”联动体系,养殖大户谢永雄率先投入设备设立标准化收储加工点,以每吨220-240元的价格收购秸秆。这些秸秆经过“清洁处理+微生物发酵”工艺,转化为营养丰富的青贮饲料。更值得一提的是,基地还将牛粪与秸秆末混合发酵制成有机肥免费返田,构建起“秸秆—饲料—养殖—粪污—有机肥—农作物”的完整生态闭环。
夯实水利根基,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
在构建生态循环体系的同时,曹家村大力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根基。针对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村“两委”冬季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水利设施建设。全村累计完成了三组共4亩的井塘清淤加固工程,显著增强了蓄水保水能力。同时,发动村民投工投劳,新建及修缮了长达2公里的硬化引水渠,将清澈的活水直接引到田间地头。这一系列举措彻底告别了“望天收”的历史,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设施与生态双驱动,共筑金色丰收年
完善的水利设施与秸秆生态闭环产生的优质有机肥形成了强大的“组合拳”,共同促成了今年粮食生产的大丰收。汩汩清流通过新修的水渠滋润着稻田,而免费的有机肥则持续改良着土壤。在这双重助力下,全村60余亩晚稻平均亩产达到550多公斤,创下历史新高。农户们欣喜地表示:“塘满了,渠通了,地肥了,丰收的底气更足了!”
如今的曹家村,田间不再有焚烧秸秆的浓烟,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田埂边,崭新的水渠里清水潺潺,滋养着肥沃的土地。这种将生态创新与设施建设深度融合的模式,正让曹家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通讯员 蒋卓 谢成博 肖东)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