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军事节目中,东部战区某部队装备的ASN-301巡飞弹实战打击训练画面罕见高调亮相。
镜头中,多辆机动发射车依次排开,每辆发射车可搭载9至18枚巡飞弹,模拟对敌方雷达站点实施饱和打击的场景极具冲击力。
节目特别强调,单枚巡飞弹爆炸后可瞬间产生7000枚以上破片,能对雷达操作人员形成致命杀伤。视频一经发布,立即引发外界高度关注,美国军事专家分析指出,台海局势紧张背景下,中方展示这款已实现量产实战化的武器,明显传递出威慑信号。
![]()
亮相即焦点
ASN-301并非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早在2017年朱日和阅兵式上,这款装备就已低调现身,而在今年9月的大阅兵中,它作为地面方队的“雷达杀手”首次正式公开亮相。
那时外界就注意到它独特的小展弦比、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这种设计能有效提升飞行稳定性与隐身性能,被视作中国在电子对抗领域技术突破的重要标志。
此次央视节目对ASN-301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更细致的描述,这款巡飞弹采用车载多管发射模式,通过火箭助推实现快速起飞,无需复杂的发射场地。
![]()
其最大续航时间可达4小时,足以在目标区域上空长时间盘旋搜索;500千米的射程则意味着从福建沿海发射即可覆盖台湾全岛。它的核心探测设备为被动雷达导引头,搜索范围达25千米,无需主动发射信号即可捕捉目标,大幅降低了被敌方电子战设备侦测的概率。
在攻击能力方面,ASN-301配备30公斤重的战斗部,采用激光近炸引信控制凌空爆破时机,确保破片能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区域。有数据显示,其爆炸产生的7000枚破片可形成半径超50米的杀伤范围,既能摧毁雷达天线、传感器阵列等精密设备,也能对操作维护人员造成致命打击,实现“设备毁伤与人员杀伤”双重效果。
“沉默猎手”
ASN-301的核心优势在于对雷达目标的精准打击与持续压制能力,它的被动雷达导引头覆盖2至16GHz宽频段,这一范围几乎涵盖了当前世界主流地面搜索雷达、防空导弹制导雷达的工作频率。通过提前录入各类雷达的特征信号,ASN-301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快速识别目标,即便敌方采取跳频等抗干扰措施,也难以逃脱其追踪。
![]()
饱和打击是ASN-301的典型作战模式,单辆发射车即可搭载最多18枚弹体,多车协同作战时可在短时间内发射数百枚巡飞弹,形成密集攻击集群。
这种“蜂群战术”在测试中展现出极高效能,命中率超过90%,能彻底瘫痪敌方防空雷达的运行节奏。更关键的是,其作战平台具备高度机动性,普通卡车底盘即可承载发射系统,能在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快速转移,生存能力不逊色于美国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系统。
在作战体系中,ASN-301并非孤立行动,它通常与巡航导弹、地对地战术导弹及电子战机配合使用,构建多层次立体突破网络。电子战机先实施电磁压制,干扰敌方雷达正常工作;战术导弹随后摧毁敌方核心防空阵地;ASN-301则负责对残存雷达及临时补设的通讯节点进行“清扫”,同时长时间盘旋监视,迫使敌方雷达不敢开机,形成“开机即被打、关机即失明”的压制效果。
![]()
成本控制是ASN-301具备大规模部署能力的关键,依托中国成熟的军工供应链,其造价远低于以色列“哈比”等同类反辐射无人机——后者单枚价格高达数百万美元,而ASN-301凭借国产化元器件与简化设计,成本大幅降低,成为经得起高强度消耗的“经济型武器”。这种性价比优势使其能够以“数量优势”对抗敌方的“技术防御”,尤其适合针对分散部署的雷达站点实施全覆盖打击。
自主超越
ASN-301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军用无人机自主创新的历程,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计划从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引进150架“哈比”反辐射无人机,合同总价达5500万美元。“哈比”作为当时世界领先的反辐射武器,具备4小时以上续航能力、400至500千米作战半径,其被动探测与自主攻击能力正是中国军工当时急需突破的技术方向。
然而2000年,美国以“技术扩散”为由向以色列施压,迫使后者取消了这笔交易,引进之路的中断成为自主研发的转折点,中国科研团队随即启动反辐射无人机的国产化攻关,于2000年初推出第一代产品JWS-01。这款早期型号虽实现了基本作战功能,但在续航时间、频段覆盖宽度和抗干扰能力上仍有明显不足。
![]()
在JWS-01的基础上,科研人员持续迭代改进,最终研制出ASN-301,这款升级产品在性能上实现了对“哈比”的全面超越:长度2.5米、翼展1.5米的紧凑设计更适合车载密集部署;汽油发动机驱动使其巡航速度达到150至200千米每小时,俯冲速度进一步提升。
宽频探测系统与智能化导引头结合,让目标识别精度与抗干扰能力显著增强。值得关注的是,ASN-301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范,西北工业大学提供了气动布局与电子探测核心技术,军工企业则负责规模化生产,形成了高效的研发转化链条。
台海指向
ASN-301此次亮相于东部战区部队,使其作战指向性备受关注,作为负责台海方向的核心作战力量,东部战区装备这款武器,显然是针对台湾地区的防空体系特点进行的针对性部署。
![]()
台湾全岛已公开的重要雷达站点约80个,涵盖“爱国者”防空导弹配套雷达、“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及各型机动警戒雷达,这些站点构成了台军防空网的“神经中枢”。
传统打击方式在应对这类目标时存在明显局限,东风-15、东风-16等战术导弹虽精度高、威力大,但单枚造价高昂,用于打击数量众多的雷达站点性价比过低。更重要的是,台军还部署了大量临时可架设的机动通讯设备与隐蔽雷达,常规导弹打击难以实现全面覆盖。
ASN-301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其500千米射程与4小时续航能力,可从厦门、泉州等多个方向起飞,对台湾北部盆地、中部花莲台中、南部高雄港等重点区域的雷达目标实施全方位覆盖。
![]()
在实战场景中,ASN-301的“蜂群攻击”将对台军防空网形成致命冲击。以1000枚为单位的集群发射后,大量巡飞弹将在台湾上空形成密集的“攻击云”,台军雷达屏幕上会同时出现数百个目标,使其难以分辨与拦截。
此时台军面临两难选择:开机探测则会立即暴露位置,招致精准打击;关机规避则丧失防空预警能力,为后续空中突击力量开辟通道。这种“压制性威慑”正是ASN-301针对台军防空体系的核心作战价值。
对于台军引以为傲的“爱国者”防空系统,ASN-301同样具备有效反制能力。“爱国者”的AN/MPQ-53雷达工作在C波段,恰好处于ASN-301的探测频段范围内。通过集群突击,部分巡飞弹可吸引“爱国者”导弹拦截,消耗其有限的弹药储备,其余巡飞弹则可趁机锁定雷达并实施攻击,实现“以量换质”的作战效果。
![]()
小结
从导弹打击到无人机覆盖,ASN-301的部署标志着台海方向防空压制战术的升级。这款武器与其他装备协同形成的立体作战体系,正在重塑台海地区的军事力量平衡。其公开亮相不仅展示了解放军在反辐射作战领域的技术突破,更传递出对台海防空目标的精准压制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