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过完晚饭,63岁的王大妈又来到小区花园,和几位老姐妹散步聊天。夜幕降临,小区路灯暖黄一片。但谈起晚上睡觉的事,大家可都有一些小困惑。
“人家都说十点睡最养生,我天天早早上床怎么还是老是醒?”王大妈疑惑地问。“我每晚十点准时关灯,可总感觉睡不踏实,比我邻居大刘十一点才睡还难受!”另一位阿姨也附和道。
![]()
实际上,很多中老年人都觉得“十点睡觉”是健康标配,但有不少人照做后反而深夜易醒、白天困倦,甚至出现了血压波动、头晕乏力等情况。这到底是睡得不够,还是睡错了时间?
有研究显示,《美国老年医学会杂志》曾对7000名老年人进行睡眠质量调研,结果显示“严格统一入睡时间”反而让约38%的老年人入睡困难和浅睡比例上升。
那么,60岁以后,晚上到底几点睡最合适?又该如何做才能睡得更香、更健康?
其实,“十点睡觉”并不是万能公式,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有4点更值得注意,特别是第3点,很多人常常忽略,却恰恰影响你一整晚的睡眠质量。
不少人认为,只要晚上“早早上床”,就是养生、调理身体的好习惯。中老年人的睡眠结构、褪黑素分泌等生理机制,与年轻人已大不相同。
人体褪黑素的分泌高峰会随着年龄推迟。北大医学博士张令明指出,60岁以后,很多人褪黑素的高峰值会在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之间,而不是普通理解中的晚上8-10点,这意味着,太早强制入睡可能反而让自己翻来覆去难以进入深度睡眠。
睡得过早,经常会错开“深睡窗”。如同预设闹钟,十二点以后人体才真正进入恢复性睡眠阶段。如果提前上床,睡眠浅、易惊醒、夜间多次醒来的概率反而提升。
![]()
此外,数据显示,“中国健康老龄化报告”指出,近五成中老年人最大困扰为“半夜易醒+起夜多”,很大原因便是睡觉太早,昼夜节律被打乱,生物钟紊乱带来了新的“疲劳”。
医生反复强调,并不是“十点”这个数字成就你的健康,而是中老年人要按照自身生物钟与生活规律调整作息,尤其要做到以下4点:
保持规律作息,不折腾生物钟
哈佛医学研究中心提示,60岁以后,每日作息保持半小时内相对固定最重要,比“十点睡”更有效防止睡眠紊乱。比如安排自己每晚10:30到11:00之间入睡,早上6:30-7:00左右起床,让身体逐渐形成自然规律。
![]()
避免饭后、傍晚剧烈锻炼,减少睡前激活
傍晚6点后不要再做高强度锻炼。专家指出,剧烈运动会导致肾上腺素上升,影响褪黑素正常分泌。
数据显示,晚饭后高强度运动,老年人夜间浅睡比例上升21.5%。可以选择饭后轻松散步或做缓和拉伸,帮助身体更快安静下来。
营造适宜环境,睡前30分钟远离蓝光
研究显示,晚上光照环境对褪黑素分泌影响高达34%。建议睡前30分钟远离手机、电视等蓝光屏幕。
关掉主灯,只保留温和灯光,甚至可以用一盏低亮度小夜灯,模拟出“日落”环境,让大脑指令自动进入“休息”模式。
重视睡前心理调节,情绪稳定是关键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调研发现,约42%老年人因情绪紧张影响入睡。尝试在入睡前进行3-5分钟深呼吸、冥想或听轻音乐。
能够明显降低大脑兴奋度,提高深睡眠比例,同时减少凌晨惊醒的概率,据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临床研究,进行睡前冥想6周后,老年人夜间醒来次数减少了18.7%。
![]()
很多人担心:晚点睡,会不会影响心血管和记忆力?其实,关键并不是几点睡,而是睡眠的整体完整性和质量。
高质量睡眠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风险约24.6%,对于血压、血糖也有明显调节作用。同时,规律作息习惯可大幅缓解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等问题,中华医学会数据显示,健康作息习惯能让中老年人认知能力衰退速率下降约17.3%。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老年人睡眠问题并非单一时间调整所能解决,而是需要综合调节环境、规律、心理和生活节奏。太纠结于“十点钟”本身,反倒容易加重焦虑,让失眠雪上加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