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央视军事节目罕见地高调展示了解放军东部战区某部队装备的ASN-301巡飞弹参与实战化打击训练的画面。这一举动,在当前的台海局势背景下,引起了外界特别是军事观察家的广泛关注。美国专家分析认为,这明显带有威慑意图。那么,这款并非全新亮相的武器,为何能引发如此大的波澜?
要理解ASN-301的价值,我们需要回顾一段历史。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计划从以色列引进一款名为“哈比”的反辐射无人机(巡飞弹的早期形态),合同总价约5500万美元。然而,就在2000年左右,由于美国的强力干预和施压,以色列最终取消了这项军售合同。这一事件,客观上阻断了中国通过外部引进快速获得此类先进技术的路径。
![]()
但压力也转化为了动力。美国的封锁反而促使中国下定决心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从模仿“哈比”研制出JWS-01,到不断改进、优化,最终诞生了性能更加卓越的ASN-301。可以说,ASN-301的诞生,是中国军工科研人员在外部压力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个缩影。如今,回过头看,我们或许“得感谢”当年的封锁,否则可能不会有今天这款完全自主可控、且性能青出于蓝的利器。
ASN-301被外界冠以“雷达杀手”的称号,这绝非虚名。根据央视节目披露的信息,我们可以勾勒出它的基本作战轮廓:
![]()
ASN-301由机动发射车携带,每辆车可搭载9至18枚,具备极强的战场生存性和灵活性。它采用火箭助推起飞,然后使用汽油发动机巡航,最长留空时间可达4小时,射程约500公里。这意味着,从福建沿海的发射阵地起飞,其作战范围足以覆盖台湾全岛,并能长时间在目标区域上空盘旋,寻找战机。
ASN-301最核心的技术优势之一,是它采用的被动雷达导引头,本身不发射任何电磁信号,只是静静地接收敌方雷达开机后发出的辐射波,并据此锁定目标位置。这种“只收不发”的工作模式,使得它对传统的电子战干扰和反辐射导弹压制手段具有极强的规避能力,如同一名藏在暗处的狙击手,难以被对手察觉。
![]()
其导引头可以覆盖2-16GHz的宽频范围,这基本囊括了当今世界多数主流地面搜索雷达和火控雷达的工作频段。同时,通过提前录入已知雷达的“特征信号”,ASN-301能够对特定目标进行精准识别和筛选,大大提高了打击的针对性和效率。
节目中最引人注目的描述是,每一枚ASN-301在俯冲攻击时,其30公斤重的战斗部可以瞬间爆炸,产生超过7000枚高速破片。这些破片形成的杀伤半径,足以摧毁雷达设备本身,并对操作人员造成毁灭性打击,使其“没有逃生机会”。更重要的是,ASN-301并非单打独斗,它强调的是“蜂群”战术。一次出击,可能就是以百枚甚至千枚为单位,从不同方向、分批次地对关键目标实施铺天盖地的饱和式打击。
![]()
ASN-301的亮相,之所以被解读为对台军防空体系的严峻挑战,正是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后者在现代战争中的软肋。
首先,是成本效益的极端不对称。台军为了构建所谓的“多层次防空网”,投入巨资购买了诸如“爱国者”、“天弓”等昂贵的防空导弹系统。一枚“爱国者”导弹的成本动辄数百万美元。而ASN-301,基于中国成熟完善的工业供应链,其造价被普遍认为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可能仅相当于一台高档轿车的价格。这种巨大的成本差异,意味着在对抗中,解放军用大量低成本的ASN-301去消耗、疲惫台军昂贵且数量有限的防空导弹,在经济学上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台军的防空导弹打得起多少?而ASN-301又能生产多少?这是一个令对方不得不深思的残酷问题。
![]()
其次,是对雷达系统的强制性压制。现代防空体系极度依赖雷达来提供预警和制导。一旦雷达开机,就可能被ASN-301这类反辐射武器锁定;但如果雷达关机以自保,整个防空体系就变成了“瞎子”,无法应对随之而来的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等更高速、更致命的打击。ASN-301的“蜂群”战术,正是要迫使台军防空单位陷入这种“开机即被毁,关机即失能”的两难境地。
这种作战模式的转变,其意义在于将台海可能的冲突样式,从过去单纯强调的“导弹洗地”,升级为更加智能、高效且可持续的“无人机覆盖”与精确打击相结合的新形态。它体现了解放军正在从传统的火力消耗战思维,向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深刻转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