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秋季学期北京市高校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以来,市教委统筹推动、系统部署,各高校立足实际、积极作为,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创新和育人生态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初步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新范式。
 ![]()
一年来,人工智能通识课实现规模化覆盖与精准化实施双突破。目前全市已有38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累计选课学生近12万人,其中22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实现全面开课。
课程创新采用分层分类设计理念,针对理工、管文、艺体三类学科背景分别开发特色教学方案,构建起“通识基础+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实践实训”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让不同专业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人工智能素养训练。
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各高校展现出丰富的实践智慧。各校结合自身特色,大胆探索多元化教学路径。
北京联合大学构建五维评价量规推动深度学习,北京物资学院探索“师-生-机”三元协同互动教学,北京建筑大学系统开发“AI+建筑”实验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建立专业思维模式,北京舞蹈学院更开创性地将AI技术应用于舞蹈创作与修复,展现出人工智能与艺术领域的跨界融合潜力。
 ![]()
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市层面已初步构建起开放共享的教学生态。通过成立北京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建立常态化教研机制,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各高校积极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部分院校引入企业专家强化实践教学,逐步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互支撑、校内资源与社会力量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市教委将在持续深化通识课建设、完善课程标准、加强师资培养的基础上,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向纵深推进,正式启动“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工作,引导高校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聚焦特定领域,开设由6-8门核心课程组成的紧凑型微专业,为学生提供体系化、强实践的专项学习路径。此举旨在打通从通识素养到专业能力的桥梁,培养更多具备人工智能交叉创新能力的紧缺人才,为首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支撑。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常悦
摄影:王辉
编辑:张秋颖
校对:姜思瑶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