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招聘是专业能力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行测……,现如今不少公司却拿性格测试说事,带来不小争议。据现代快报报道,近日,厦门一家投资公司在招聘平台发布招聘启事,任职要求第一条是MBTI(16型人格测试)为ENTP(辩论家型人格)。据了解,这家公司招聘的是实习生岗位,实习待遇是每天200元到300元,转正后待遇为月薪1.2万元至1.5万元。有网友认为这一方式对求职者性格要求更直接明了,但也有网友认为,MBTI不是法定就业筛选依据,不支持作为硬性筛选条件。
性格测试作为企业招聘的“硬杠杠”,这究竟靠谱吗?对此,专业人士指出,测试结果可能仅反映测试者短时状态,企业招聘不宜将其作为决定因素。也有人认为,要是在招聘需求中明确“框死”MBTI类型,不但可能影响就业者对企业的观感,也可能违反劳动法中的相关条例,让企业承担涉嫌就业歧视的法律风险。
近年来,以MBTI为代表的性格测试流行,这种测试方法将个体人格分成16种类型,认为每种类型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擅长之处。如ISTJ(物流师型)注重实际,严谨负责,遵守规则,适合数据库管理、保健管理员、财务工作等职业;ENFP(竞选者型)对人有同情心,有创造力,好奇心强,积极向上,适合营销经理、培训师、设计师等职业。而上述提到的ENTP又被称为辩论家型人格,擅长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适合销售、谈判等强调沟通技巧的岗位。
诚然,性格测试作为个人了解自身的工具和渠道,无可厚非,但企业若过分依赖或看重这一测试结果,往往容易引发争议。近年来,类似的新闻并不少见。有求职人抱怨几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上;有求职人则对招聘环节需要做几百道性格测试题目表示“累觉不爱”;有的企业直接标明要招哪一类性格人才,更被诟病是职场新歧视。
正所谓,过犹不及,企业将性格测试作为辅助招聘工具,让人力资源管理者迅速了解求职者,也无可厚非,但若是把性格测试作为招聘“金标准”“硬杠杠”,恐怕还是有些站不住脚。一方面,性格测试的可信度本身就存在争议,求职者为了适应岗位需求也可以隐瞒作答,故意讨好,测试结果可能就和本人性格天差地别;另一方面,人的性格是复杂的,而性格也只是职场能力的一方面,不可轻易就用性格测试结果来给人才贴标签,仅因性格测试结果不符就拒绝求职者,也容易过于片面,从而错失人才。
“I人”不适合社交,“E人”难胜任枯燥的工作……这些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倒是没所谓,但将标签化的东西用于严谨的企业招聘恐怕还应三思而后行。人的性格是多面的,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考察求职者是否适合岗位,必须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可靠、客观的结果。不管是寻求捷径,或是制造噱头,将性格测试作为招聘的“硬杠杠”,都过于儿戏了。
上游新闻评论员 龙春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