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国防报)
康西瓦的石头,认得我们每一个人。它们沉默地散落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看惯了风沙,也看惯了我们这群穿着迷彩服的人。我们用一年光阴,把自己也活成了这里的一块石头——沉默,但坚实。
一年了。刚来时,这片天地辽阔得令人心慌。雪山是褪了色的焦褐色彩,一层叠一层,涌到天边。云总是很低,白得晃眼。如今再看,我已习惯了这里的光影变化,也读懂了这片天空云卷云舒的脾气。
驻训的生活用水,全靠那辆水车供给。它每天轰鸣着驶来。“水来啦!”哨兵通知大家,然后依次接水。大家的眼神跟着清亮的水流移动,用的时候也格外珍惜。日子久了,嘴唇裂开细小的口子,手背晒得像这里的冻土。班长说,在这儿待久了,人也瓷实了。
后来,听说团里要自建两个应急水源泉,我们心里满是好奇。勘探的战友回来说:一个,在康西瓦的大峡谷里;另一个,在流经驻训点边缘的冰河边上。
说实话,走进康西瓦峡谷的那一刻,我有些恍惚。两边寸草不生的秃山,像两扇巨大的、沉默的铁门。“门”内却是高原上难得一见的开阔河谷。一片平坦的草地铺展开来,夏天时,会冒出倔强的绿色,虽然谈不上茂盛,却已是这片焦黄土地上最奢侈的生机。远处,是那条因裹挟泥沙而终年浑浊的河流,静静地卧在谷底。
我们把泉址选在这片草地边缘。工程机械在松软的土地上掘出深坑,比在冻土上施工轻松不少。轮到我们上场时,气氛甚至是有些轻快的。大家用铁锹、十字镐整理井壁,从河滩边挑选光滑的鹅卵石,一层层仔细垒砌。峡谷里的风是柔的,阳光晒在背上,也有了点暖意。有人哼起了家乡的小调。这口泉,仿佛天生就该叫“安康泉”——在这片意想不到的温柔之地,祈求一份平安康宁,再自然不过了。
河边的那口泉,我们取名叫“英雄泉”。它直面那条沉默但力量暗藏的河流。刚到夏天,我们顺利地将它建成。看着清澈的水从石缝中渗出,大家都松了口气。
但我们低估了高原的脾性。远方的雪山随季节悄然变化,融化的雪水汇成洪流,一夜之间,河水暴涨,变得汹涌而浑浊。那个清晨,我们跑到河边,看见辛苦垒起的石井已被冲垮了大半,石块散乱地陷在泥泞里,没有人说话,只有河水咆哮着。
第二次修建,大家严阵以待。我们挑选了更大、更坚硬的石头,垒砌得更加紧密。铁锹与石头的碰撞声,和着河水的轰鸣。手掌磨出水泡,又变成厚茧。我们咬着牙,是在和一条河较量,也是在和自己较劲。当新的泉眼再次涌出水,并且稳稳地抵御住后续的河水冲刷时,我们才真正觉得,它配得上“英雄泉”这个名字——不是自诩英雄,而是拥有那种被摧毁后又能重新站立起来的力量。
这一年,我时常去看它们。走进峡谷,坐在“安康泉”边的草地上,看泉水映着蓝天白云和远处秃山的倒影,心里是难得的宁静。那抹绿色,那汪清泉,是康西瓦坚硬外表下不经意流露的温柔。
经过“英雄泉”边时,听着永不疲倦的流水声,我觉得井壁上的每一块石头都像是我们立下的誓言。我蹲下身,用手拂过冰凉的井沿,一股凉意瞬间贯通全身。它告诉我,有些成长,必然伴随着较量与伤疤。
它们就在这里了,像我们钉在这片高原上的两颗纽扣,一个系着温柔的念想,一个系着不屈的筋骨。我们的青春,也便这样与康西瓦的石头和泉水牢牢地长在一起,再也分不开。
(罗 浩)
![]()
(中国国防报 2025年10月30日第三版)
责任编辑:李媛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