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荷兰政府公然对中资企业下手,把闻泰科技100%控股的安世半导体按在地上夺权,整个过程快得跟提前排好的戏似的,就是一场突袭。
而荷兰官方非但没藏着掖着,反而在后续回应里明着摊牌,说这是必要之恶,是唯一选项,意思就是我知道这不合规矩,但我必须这么做,荷兰说的没得选,到底是真走投无路,还是跟着美国踩红线的借口?
![]()
9月30日,荷兰经济部长维克多・卡雷曼斯开了场新闻发布会,手里攥着一部1952年的《商品供应法》,直接宣布对安世半导体采取紧急措施。
这部法律老到什么程度?它是二战结束后诞生的,那时候欧洲物资特别缺,荷兰搞这部法律,本来是为了管粮食、煤炭、石油这些关系民生的基础商品,防止短缺的时候有人囤货抬价。
过去70多年,这部法律没怎么用过,最近一次还是2022年俄乌冲突时,荷兰用它管能源出口,跟半导体企业压根不搭边,可这次,荷兰硬是把这老古董挖出来,套在了安世半导体身上。
可别小看安世半导体,它是全球汽车半导体领域的关键玩家,全球每10辆汽车里,有6辆用的是它的芯片,大众、丰田、宝马这些车企的车载控制系统,都得靠它的产品。
![]()
2019年,闻泰科技花了近470亿元人民币,从欧洲资本手里买下安世100%的股权,整个交易流程都符合国际规则,荷兰政府当时也全程认可。
结果才短短几年,荷兰说翻脸就翻脸,不仅冻结了安世在荷兰的工厂、研发中心,还把99%的股权交给一家荷兰本土机构托管,这等于把闻泰从老板变成了看客,连公司日常运营都插不上手。
更过分的是对人的处理,10月1日,也就是荷兰宣布托管股权的第二天,荷兰法院就火速出了裁决,把张学政的安世CEO职务给撤了。
张学政从2019年就管安世的运营,这几年安世营收涨了近30%,荷兰当地员工也从1200人增到1800人,没出过任何经营问题。
![]()
可荷兰法院连正经听证程序都省了,直接用可能危害欧洲技术安全的理由把他赶下台,这先动手、后找理由的做法,哪还有半点法治的样子?
更荒唐的是,荷兰拿预期风险当动手理由,等于开了个危险的头,只要一个国家觉得外资企业可能有风险,不管有没有证据,都能直接夺企业资产。
要是这逻辑成立,日本是不是能觉得美国车企会抢本土市场,就接管特斯拉在日本的工厂?
韩国是不是能觉得欧洲药企会垄断本土医药市场,就没收辉瑞在韩国的分公司?显然没人会认这种逻辑,可荷兰偏偏就这么干了。
![]()
荷兰反复说这是唯一选项,但它所谓的没得选,其实是不敢不选,因为它背后站着的,正是美国。
今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了针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穿透性规则,这套规则比之前管得更严,要求全球所有用美国技术的半导体企业,都得向美国政府报备给中国出口的产品细节。
哪怕是安世这种欧洲企业,只要生产时用了美国的设备或技术,就不能随便给中国供货。
美国搞这套规则的目的很明确,进一步卡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脖子,不让先进技术流到中国。
而美国的规则刚发布一天,荷兰就宣布强制接管安世,到了10月1日,荷兰法院就撤了张学政的CEO职务,这三天的动作接得严丝合缝,连点缓冲时间都没有,怎么看都不像临时决定。
还有更关键的线索藏在荷兰媒体的报道里,《新鹿特丹商报》在一篇解读文章里,随口提了一句美国已将闻泰科技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单。
这句话一下暴露了荷兰的真实动机,它不是在保护欧洲技术,而是在讨好美国,把安世当成了投名状。
因为荷兰的半导体产业特别依赖美国技术,比如全球最大的光刻机企业ASML,它最先进的EUV光刻机,核心部件有70%来自美国。
之前美国就多次压ASML,不让它给中国出口先进光刻机,ASML只能妥协,这次荷兰对安世动手,本质上是怕得罪美国,担心美国之后会限制给荷兰半导体产业的技术供应。
![]()
其实荷兰本来有别的选择,它可以跟闻泰谈判,要求闻泰承诺不转移荷兰研发中心的核心技术、不缩减当地产能,这在跨国投资里是很常见的双赢方案。
可荷兰连谈判的机会都没给闻泰,直接选了最极端的强制接管,荷兰说的没得选,就是在遵守规则和讨好美国之间,选了后者而已。
荷兰以为抢了安世能讨好美国,还能保住欧洲技术,可实际上,它这是在一错到底,给自己和全球都埋了大坑。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欧洲攒了这么多年的投资好名声,一下碎了,过去很多企业愿意去欧洲投资,看重的就是欧洲产权保护严法治环境好,可荷兰这么一搞,全球企业都开始重新算欧洲的投资风险。
![]()
今年10月中旬,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做了个调查,62%的日本半导体企业说会暂缓在欧洲的投资计划,韩国三星本来计划在荷兰投50亿欧元建研发中心,现在也宣布暂停项目评估。
这些企业不是怕技术被偷,是怕哪天欧洲国家也用预期风险为由,夺自己的资产,欧洲要是没了外资的信任,再想吸引全球企业来布局,可就难了。
接着受影响的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安世是汽车半导体的核心供应商,它的股权变动直接让生产节奏乱了。
今年10月下旬,大众汽车在德国的狼堡工厂,就因为安世的芯片供不上,被迫减产了5万辆汽车,宝马的慕尼黑工厂也调整了生产计划,把部分车型的投产时间推迟了一个月。
![]()
这种影响还在扩散,安世的工厂不光供欧洲车企,还给中国的比亚迪、美国的福特供货。
荷兰这种一刀切的操作,等于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上砍了一刀,最后受伤的是各国的车企和消费者,车企减产会让车价涨,消费者得花更多钱买车。
最严重的后果,是荷兰亲手打破了全球贸易的规则底线,西方一直说规则至上,要求其他国家遵守国际经贸规则。
可现在荷兰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规则能随便改、随便绕。
![]()
这种双重标准会引发连锁反应,要是其他国家也学荷兰,用国家安全预期风险为由,随便接管外资企业,全球贸易体系就会乱套,到那时候,没哪家企业敢做跨国生意,全球化只会退得更快。
荷兰强制接管安世,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事件,而是全球贸易秩序松动的信号,荷兰说的没得选,本质上是把政治利益放在了市场经济规则前面。
它所谓的一错到底,其实是在赌跟着美国走不会吃亏,可现在看,荷兰这步棋明显走臭了,它没保住欧洲的技术优势,反而丢了欧洲的投资信誉,还打乱了全球产业链。
![]()
这场闹剧中,闻泰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当强权能随便改规则,当必要之恶被当成借口,没有哪个国家、哪家企业能独善其身。
荷兰今天敢抢安世,明天就可能有其他国家抢别的企业,全球贸易体系的根基,从来不是靠强权撑着的,而是靠规则和信任,荷兰亲手砸了这个根基,最后要付的代价,恐怕比它想的大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