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乌鸡白凤丸以其显著疗效和独特优势,跨越六个世纪的岁月沉淀,始终守护着女性健康。
乌鸡白凤丸组方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中的“白凤丸”。这一经典配方历经数百年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与完善,在清代由宫廷太医进一步优化,正式成为宫廷御用方剂。
作为方剂核心的乌鸡,是我国特有的药用珍禽,主产于江西泰和县。这种乌鸡因皮、肉、骨皆呈黑色,羽毛洁白如雪,头顶形似凤冠,故而得名“白凤”。《本草纲目》明确记载:“乌鸡可补虚痨,益产妇,治女人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病”,充分肯定了其药用价值。
制作乌鸡白凤丸,要宰杀32只纯种乌鸡,而且去毛、肠、爪以后,净重不得低于42斤。然后取一铜罐,在底层码放生牡蛎、生鳖甲之类质地坚硬的药材,放入乌鸡和人参、当归等,注入绍兴加饭酒56斤,加盖封严。接下来把铜罐置于大铜锅中,倒进清水,开始加热,叫“隔水蒸”。水沸腾以后开始计时,保持连续沸腾48个小时,打开罐盖,再次注入绍兴酒28斤,继续沸煮48小时。撤火以后,把罐中富有粘性的药料,与丹参、山药等八味药材的粗粉掺拌均匀,待干燥以后打粉、和蜜,制成药丸一万六百个。
32只乌鸡,在酒液中隔水蒸煮4个昼夜以后,骨酥肉烂,实际上是将蛋白质水解成易于吸收的氨基酸,药用成分全部溶入所制乌鸡白凤丸中,这种“酥蒸乌鸡四昼夜”的传统炮制精髓一直沿用至今。
步入现代,科技为乌鸡白凤丸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借助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先进分析手段,科研人员得以深入解析其复杂成分,为配方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应用,实现了从药材处理到药丸成型的全流程精准控制,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确保每一批次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从明代典籍中的记载,到清代宫廷的青睐,再到现代科技的创新发展,乌鸡白凤丸跨越六个世纪,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