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为何不用单纯温补?桂枝汤调和营卫的真正机理是什么?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伤寒杂病论》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提起中医方剂,世人皆知"医圣"张仲景。

这位东汉末年的杰出医家,留下了一部《伤寒杂病论》,成为后世医家奉为圭臬的经典。

在这部巨著中,有一个方子被历代医家称为"群方之首"、"万方之祖",它便是桂枝汤。

桂枝汤看似简单,不过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配伍却蕴含着天地阴阳调和之妙。

奇怪的是,明明是治疗外感风寒的方子。

张仲景却没有一味用温热药物去驱寒,反而在方中用了性味酸寒的白芍。



这是为何?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方子,为何能位列群方之首,被后世医家反复研习千年而不衰?

桂枝汤调和营卫,这四个字人人都会说,可营卫到底是什么?为何要调和?又是如何调和的?这些问题若不弄清楚,便难以真正领悟张仲景的医道智慧。要解开这些疑团,还得从一个寒冬的故事说起。

建安年间,中原大地连年战乱,瘟疫横行。张仲景时任长沙太守,目睹百姓因疫病而家破人亡,心中悲痛万分。那一年冬天格外寒冷,很多百姓染上了伤寒病。

有一天,一位农夫被家人搀扶着来到张仲景的医馆。这农夫面色苍白,额头却微微出汗,时而恶寒,时而发热,整个人显得十分痛苦。张仲景仔细诊察,发现此人脉象浮缓,舌苔薄白,正是太阳中风的典型症状。

"大夫,这病该用什么药?"农夫的妻子焦急地问道。

张仲景沉思片刻,没有立即开方,反而问道:"你家里可有生姜、大枣?"

"有的,有的。"

"那好,去抓药吧。"张仲景写下了方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

药铺的伙计接过方子,看了一眼,心中暗自嘀咕:这病人明明是受了风寒,为何方中还用了性寒的白芍?若是我来开方,定要多加些温热的药物才是。

农夫按方抓了药,回家煎服。服药后,张仲景特意嘱咐要喝热粥,还要盖上被子,让身体微微出汗。农夫遵医嘱而行,果然服药后不久,身上开始出汗,但这汗出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等汗出透了,恶寒发热的症状竟然消失了大半。

几天后,农夫的病彻底好了,专程来向张仲景道谢。他说:"大夫的医术真是神奇,我本以为这病要用很多温热的药才能好,没想到您这个方子如此平和,却效果这么好。"

张仲景微微一笑,说道:"治病如同治国,不能一味地用猛药。人体就像一个国家,有阴有阳,有内有外。外感风寒,看似是外邪侵犯,实则是人体营卫失调。若只知道用温热药驱寒,反而会伤了人体的正气。"

"营卫?那是什么?"农夫不解地问。



张仲景耐心解释:"人体有营气和卫气。营气行于脉中,滋养五脏六腑;卫气行于脉外,护卫肌表,抵御外邪。这两者一内一外,一阴一阳,相互配合,方能保持人体健康。"

"当风寒外邪侵袭时,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卫气。卫气本该护卫肌表,但被风邪所伤,不能正常运行,于是出现了恶风、发热的症状。这时候,营气也受到波及,不能与卫气相和。"

农夫似懂非懂地点头:"那为何不直接用温药把寒气驱走呢?"

"这便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张仲景说,"风寒之邪虽在表,但人体的营卫之气已经失调。若单用温热药驱寒,虽然能把表寒散去,却不能调和营卫。营卫不和,病根就没有除去,过不了多久,病还会复发。"

他继续说道:"桂枝汤的妙处,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温散,而是调和。桂枝性温,能发散风寒,这是给卫气助力;白芍性凉,能养营阴,这是给营气滋养。一温一寒,一散一收,恰如阴阳相济,使得营卫重新归于和谐。"

"生姜辛温,助桂枝发散;大枣甘温,助芍药养营;甘草居中调和,使诸药协同作用。这五味药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天地造化之妙。"

农夫听得入神,连连点头。张仲景继续说:"更重要的是服药后的调护。喝热粥,是为了助胃气,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盖被微汗,是顺应人体的自然反应,让邪气随汗而解。汗出太多伤阳,不出汗邪气不去,恰到好处才是关键。"

"所以说,治病不能只盯着病邪,更要顾及人体的正气。营卫和则正气足,正气足则邪气自然退去。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番话让农夫恍然大悟。他告辞离去后,逢人便说张仲景医术高明,不仅治病,还讲道理,让人明白为何会生病,该如何调养。

消息传开后,很多医者都来向张仲景请教。有一位年轻医者问:"先生,学生有一事不明。既然桂枝汤如此妙用,为何有些人服用后效果不佳,甚至病情加重?"

张仲景说:"这正是我要强调的。桂枝汤虽好,但也有适应症。它适用于太阳中风、营卫不和的病症。若是病人平素阳气旺盛,内有郁热,再服桂枝汤,便如同火上浇油。又或是病人汗出过多,津液已伤,也不宜用桂枝汤。"

"还有,桂枝汤的服用方法也很讲究。要温服,服后喝热粥,盖被微汗。若汗出不畅,可以再服;若汗出过多,要立即停药。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实则至关重要。方子是死的,人是活的,用方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年轻医者又问:"那么,如何判断营卫是否和调了呢?"

"看脉象,看症状。"张仲景说,"营卫和则脉缓而有力,不浮不沉。症状上,恶寒发热消失,汗出恰当,精神转佳。若脉象仍浮,说明表邪未解;若脉象紧,说明寒邪仍盛。这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减用药。"

"比如说,若病人恶寒较重,可以加附子以温阳;若汗出过多,可以减少桂枝用量,加黄芪以固表;若头痛剧烈,可以加川芎、白芷以止痛。方剂就像是一个基本框架,具体运用时要灵活变通。"

另一位医者问道:"先生,为何桂枝与芍药的用量相等?这其中有何深意?"

张仲景微微颔首,似乎很欣赏这个问题:"这便是营卫调和的关键所在。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用量相等,象征着阴阳平衡。若桂枝多于芍药,则偏于温散,适合卫强营弱的情况;若芍药多于桂枝,则偏于敛营,适合营强卫弱的情况。"

"在太阳中风的标准病情中,营卫失调程度相当,所以两药等量。这不仅是药量的配比,更是对病机的精准把握。医者心中要有一杆秤,时刻权衡阴阳、营卫、表里、寒热,方能用药得当。"

一位老医者抚须沉思,问道:"先生之言,让人受益良多。可是,营卫之说虽然精妙,但究竟什么是营,什么是卫?它们如何运行,又为何会失调?这些问题若不弄清楚,恐怕难以真正领悟桂枝汤的奥妙。"

张仲景闻言,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他缓缓说道:"你问到了根本之处。营卫之理,出自《黄帝内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根本规律。可是,真正能领悟营卫本质的医者,却寥寥无几。"



"营卫不仅仅是两种气,更是人体阴阳调和的具体体现。

它们的运行机制,关乎人体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

若能透彻理解营卫之理,不仅桂枝汤,乃至《伤寒论》中的诸多方剂,都能融会贯通。"

众医者屏息凝神,等待张仲景继续讲解。

窗外北风呼啸,室内烛火摇曳,气氛变得庄重而神秘。

张仲景的目光深邃,仿佛要将千百年的医道智慧娓娓道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