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未起,炮声已至。
1941年9月末,苏德战场已陷入焦灼,但真正的风暴,才刚刚酝酿。
维亚季马与布良斯克,这两地成为近百万苏军的“绝命谷”。
战争的进程,是否可能在这一役终结?一个大国的命运,又如何于废墟中重塑?
前线迷雾重重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经过数月推进,在东线已积蓄起摧枯拉朽之势,意图以“台风行动”一举攻克莫斯科,结束战争。
![]()
而此时的苏联红军,斯大林与总参谋部的将领们大多相信,德军会选择最直接、最容易的路线进攻,即沿斯摩棱斯克到莫斯科的大道发起正面强攻。
他们根据经验与逻辑,在那条公路线上构筑了密集防线,布置主力军队,甚至还将大量的火炮与坦克集中于正面阵地,寄望通过硬碰硬的阻击拖住德军。
但战场从不讲逻辑,它只遵从优势。
德军指挥官冯·博克并不打算正面对抗苏军构筑的钢铁防线,而是悄然布局了一个两翼突进的包围钳形攻势。
![]()
他调动第3与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维亚季马北翼和南翼推进,形成巨大的合围之势,同时让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从更南端突袭布良斯克方向。
苏军所准备的那堵“正面墙”,注定无人问津。
9月30日,古德里安率先打响“台风”行动的第一枪,在布良斯克方向大举突进。
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几乎是迎面被击穿,德军装甲部队犹如狂奔的野牛,一日之内撕开三十公里宽的缺口。
![]()
叶廖缅科原本还以为这只是一次例行的牵制攻势,直到德军铁流直接闯进后方补给线,他才意识到,这是一场决定性的进攻。
混乱与误判在苏军中层指挥系统迅速蔓延。
布良斯克方面军多个集团军失去联络,一线部队如无头苍蝇般自行作战,调动失控、增援无门。
最讽刺的是,叶廖缅科在一次前线视察中飞机失事重伤,整个方面军一时间群龙无首。
![]()
德军在布良斯克南部几乎未遇抵抗地深入推进,而苏军主力还在正面“等待敌人”。
与此同时,北翼的维亚季马战线也告急。
10月2日,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霍特与第4装甲集团军霍普纳分头行动,兵锋对准维亚季马南北两端,展开了惊人的快速突破。
他们如同巨钳一样,从两翼包抄苏军西方面军与预备方面军。
而那条被苏军视为重中之重的正面防线,在这场钳形夹击面前,变得毫无意义。
![]()
苏军的西方面军司令科涅夫调动部队试图阻挡德军,但在错综复杂的交通状况与通讯中断的现实面前,他调集来的兵力根本无法形成有效阵线。
更糟糕的是,德国坦克部队每日推进数十公里,苏军尚未完成集结,战线却早已被突破。
10月5日前后,苏军被迫投入后备力量,但这些临时拼凑的部队缺乏训练,也没有足够的装备支撑,面对德军坦克与空军的联合打击,只能被逐个击破。
预备方面军数个师还未进入战斗便遭遇包抄,不是被俘就是仓皇溃逃。
这一阶段的战局,从兵力对比上看,苏德双方并无显著差距。
![]()
德军出动约119万人,苏军则集结了约125万兵力。
装备上,双方坦克、飞机数量几近持平。
然而,胜负的天平却在短短几日内完全倾斜,原因不在于数量,而在于部署与反应。
德军以装甲集群为先锋,快速突破、合围、切割,一气呵成;苏军则陷于集中兵力于错误方向的泥潭中,且各级指挥之间协调不畅,致使战斗部署屡屡脱节。
后勤混乱、命令滞后、兵团调动缓慢,最终导致在几乎没有大规模正面对抗的情况下,苏军多个方面军被切割成孤立的包围块。
![]()
到了10月7日,双重包围圈正式闭合,维亚季马与布良斯克之间成为苏军梦魇的核心区域。
悲歌
七个集团军,六十八万士兵,被困在一个直径不足百公里的圈子里,这不是战场,这是绞肉机。
1941年10月7日,德军南北两路装甲部队于维亚季马—布良斯克方向完成合围,包围圈形成的那一刻,几乎可以听见苏联西部战线沉没的巨响。
斯大林的“最后屏障”被掀翻,苏军苦心经营数月的防线顷刻瓦解。
![]()
此后数日间,战场不再是你来我往的对决,而是一场单方面的猎杀。
被包围的七个集团军中,很多师、团级部队被突如其来的包围冲散,军官失联,通信中断,士兵只能各自为战,在混乱的林地与乡村中试图集结、突围,或是逃生。
罗科索夫斯基临危受命,前往维亚季马组织反击。
可当他站在指挥位置上,环顾四周,看到的不是整装待发的部队,而是一群群背着枪、满脸疲惫又茫然的散兵游勇。
他甚至找不到一支完整的旅,更别说组织成体系的防御或反击。
![]()
最终,他只能带着少数参谋人员仓皇撤离战区,徒留下无数人被困在德军炮火与坦克履带的夹缝中。
整个包围圈像一只收紧的巨网,德军步兵团在外围稳步推进,层层设卡封堵突围路线,而装甲部队则穿插其中,如剃刀划过皮肤,反复割裂苏军阵地的连贯性。
德军的打法冷酷、高效,步坦协同、火力覆盖、空中侦察与打击一体化推进,几乎不给苏军任何喘息机会。
![]()
苏军士兵在泥泞中翻滚、在树林中穿梭、在断裂的铁路边试图搭建临时防线,但一切都像是在刀尖上作画,艰难、绝望、无效。
南侧的霍普纳部队推进更为迅猛,仅用一天时间便深入苏军纵深40公里,将苏军预备队割裂、包围、逐一消灭。
连绵不断的装甲洪流像钢铁浪潮席卷田野,苏军士兵在步枪与反坦克枪的微弱火力下,显得无比苍白。
最令人窒息的,还是苏军高层的反应之迟缓与手足无措。
![]()
华西列夫斯基与伏罗希洛夫被紧急派往前线协调指挥,但前线早已无法协调,能接通的电话线路越来越少,能够调动的部队越来越分散。
那些被围困的士兵,不再奢望反击,只希望能找到一条通往后方的泥泞小路,不必被炮火撕裂或困死山林。
德军的空中封锁令苏军几乎无法获得空投支援,而本就仓促上阵的苏军后勤线早已断裂。
被围困的军团中,许多士兵连续数天未吃上一口热食,靠干粮或野果维生。
有人甚至在战壕里就地生火煮雪充饥,冒着暴露目标的风险,只为了活下去一晚。
![]()
在那片被围困的土地上,绝望的突围在数十个方向上演。
成百上千的苏军士兵三三两两组成小股单位,趁夜色摸黑出击。
有些成功穿越德军封锁线,更多的却被发现在河谷、山脚、铁轨边横尸遍野。
他们手中的武器愈发简陋,有的用缴获的德军武器继续战斗,有的甚至干脆拿起工兵铲和刺刀,与敌人进行肉搏。
一些部队,尽管已陷孤立,仍组织起有效的火力抵抗,在森林边缘、破旧村落或山谷之间阻击德军,拖住对方的步兵推进节奏,为其他方向的突围部队赢得时间。
![]()
他们大多知晓希望渺茫,却依旧咬牙坚持。
在维亚季马以西的某条林道上,一支被俘前最后记录下来的部队,临终前还在记录日记:“如果祖国没有忘记我们,就请告诉她,我们不是懦夫。”
在这一系列抵抗与突围中,约有10万人最终成功逃出包围圈。
很多部队人数不满百人,军官早已阵亡,通讯器材遗失,坦克、火炮几乎全部被毁。
即便他们侥幸生还,也再难形成战斗力。
![]()
整个维亚季马—布良斯克包围战的时间不长,从德军进攻开始至包围圈合拢、清剿,仅仅二十余天。
但这段时间里,苏军损失兵力接近百万人,超过六十万人成为战俘,另有数十万人伤亡或失踪。
德军俘虏营因人满为患而不得不临时扩建,甚至一度因人道危机而引发高层讨论。
而那些未被俘虏、却也未能突围的士兵,则大多长眠在东线的林地之中,成为这个血腥秋天沉重的注脚。
![]()
这一切,让维亚季马战役成为人类军事史上最庞大的围歼战之一,其包围规模、战俘数量、战损比之惨烈,连此前震惊世界的基辅战役都相形见绌。
老天帮了一把
在战争的洪流中,人的意志固然重要,但天时地利,往往能决定一次战役的最终走向。
1941年10月中旬,当苏军已几近弹尽粮绝,西线战局濒临崩盘,德军却突然间慢了下来,原本咄咄逼人的推进势头仿佛被一只无形之手狠狠拽住了脚踝。
![]()
这不是因为苏军反击有力,而是秋雨骤降,战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据记载,这一年的秋天异常湿冷。
乌克兰与俄罗斯中西部的广袤平原,本就排水不畅,加之战前苏联大量破坏铁路、公路设施,几乎所有能通行机械化部队的道路,在接连数日的降雨后变成了一条条泥浆河。
德军推进路线以公路为轴,装甲集群和补给运输线严重依赖车辆,这时却发现坦克履带陷入泥泞越陷越深,卡车根本无法脱离湿滑道路。
士兵在淤泥中推车、搬运补给,甚至要靠牲畜拖拉炮车前行,一天的推进距离不到数公里。
![]()
这对以“闪电战”闻名的德国军队来说,是灾难性的迟滞。
他们的作战节奏本就设定为“快打快撤”,攻势如雷贯耳,一旦速度失控,装备优势也随之崩塌。
更严重的是,德军后勤体系从来没有为长期泥泞战争做好准备。
最初计划中,莫斯科应在9月底前被攻占,那时还是干燥适宜的季节。
可因夏季在基辅、斯摩棱斯克等地耽误过久,整个“台风行动”拖入了深秋,正赶上俄国人畏惧已久的“拉斯普季察”(意为“无路期”)。
![]()
德军装甲师的主力——豹式、四号坦克,火力强劲却重量惊人,这在正常道路上是优势,在泥泞中却成了负担。
许多坦克陷入泥坑动弹不得,乘员只能弃车徒步前行或等待修复。步兵被迫穿着沉重的皮靴在稀泥中跋涉,每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体力。
更有甚者,在气温骤降、补给未到的情况下,德军士兵开始患上冻疮与感冒,战斗力大幅下降。
原本计划数日完成的清剿任务,一拖就是十天半月。
![]()
苏军也从这场灾难中开始进行战术调整。
以往那种硬拼消耗的正面打法,被证明在德军机械化部队面前不堪一击。
新的防线布设更注重纵深配置、弹性布防,依靠天然障碍设置伏击点,而非简单堆兵力堵路。
同时,空军开始尝试对德军的后勤线发动夜袭干扰,削弱其补给能力。
正是这段战术反思与人员重整的时期,为日后莫斯科防御战打下了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