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3月的一天清晨,平壤大同江边还笼着薄雾,一位中年男子揣着厚厚的材料,在中国驻朝鲜大使馆门口踱步。十几分钟里,他反复摸着胸前的老照片,终究还是鼓起勇气迈进院门。站岗的卫士认出了他——王兴复,八年前入了朝鲜籍的那位志愿军老兵。
王兴复那天递交的是“恢复中国国籍申请书”,字迹有些抖。他想回家,可回家不只是改两个章那么简单。组织要核查身份,要与朝方协调,还得考虑他妻子吴玉实和三个孩子的去留。材料投进去后,他在长椅上坐了许久,脑海里闪回到十七年前的冬天。
1950年10月下旬,年仅十九岁的王兴复在吉林长岭县报名参军。部队登车北上时,车窗外呼啸的寒风和乡亲们的呼喊声混在一起,他第一次真切意识到自己要跨过鸭绿江。列车停在安东(今丹东)时,指导员向新兵讲清纪律,其中一句“绝不允许与朝鲜女性私下确定关系”声音铿锵。那时谁也没料到,这条纪律后来会让他辗转反侧。
入朝后,王兴复被分配到志愿军第×兵站,担负运输粮弹、转运伤员的任务。后勤岗位看似远离炮火,实则每天都在生死线上行走。美军飞机一轮扫射,载满粮食的卡车被炸得翻入沟里,他硬是把车头拉开,救下了驾驶员,一次三等功就这样记在了战士登记卡上。
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字。战士们没有马上回国,新的任务摆在面前——协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这一年秋天,他跟随部队来到价川郡石岭村。战火把这个小山村炸成废墟,村口那棵老栗树只剩焦黑树桩。连队给每个班分配几户重点帮扶,王兴复负责吴家的危房加固。
吴家境况惨淡:父亲早逝,大儿子、二儿子在人民军阵亡,两个弟弟闹病相继夭折,只剩老母亲和三个女儿。王兴复搬石头、扒瓦、和泥,把自家口粮腾出一半让吴老太太熬粥。那年他二十二岁,正是力气满满的年纪。
大女儿吴玉实才十七岁,纺线织布都比同龄人熟。她看着这个中国小伙子衣襟破了也顾不上缝补,心里难得透出一丝暖意。石墙垒到一半,她小声用半生不熟的中文说:“谢谢。”王兴复愣了愣,“咱们是同志,应该的。”一句“同志”,让姑娘红了脸。
几个月下来,村里房屋基本修好。志愿军准备回撤的消息迅速传开,石岭村像是忽然安静了。月色下,吴玉实拎着两只辣椒饼跑到兵站门口,终于说出那句憋了很久的话:“你能留下吗?”王兴复沉默片刻,低声回答,“玉实,你愿意跟我走吗?”短短一句对话,命运的方向就此偏转。
![]()
志愿军内部纪律极严,私自恋爱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王兴复主动向指导员、政治处汇报,请求留下。上级反复研究,认为这段感情从战后重建中生发,是中朝友谊的鲜活注脚,若强行拆散有失人情。最终,1958年6月志愿军最后一批后勤分队撤离时,王兴复“就地复员”,并得到朝鲜内阁特别批准加入朝鲜国籍。
入籍程序并不轻松。朝鲜当时同样限制本国女性与外籍男性通婚,外务省要核对档案、公安省还要走访调查。手续一折腾就是半年。王兴复干脆住进吴家,帮着种地、砍柴,婚礼直到1959年春节前才举行。结婚证由地方人民委员会手写填发,证书边缘还印着志愿军与人民军握手的图案。
婚后,他被安排到平壤一所华侨小学教汉语兼体育。操场上春风一过,孩子们齐声喊“老师好”,带着北方口音的“王教员”听着新鲜,也难免想起故乡村头的白桦林。日子一久,思乡情绪愈加浓烈。尤其是母亲病逝的噩耗传来,他整夜蹲在江边,看江水流向南方。
1967年,他终于按捺不住,向中国使馆递交回国申请。中方表示欢迎,但能否带家属回去,需要两国政府协商。朝方只放行他和大儿子,对妻子及另外两个孩子暂无批准。王兴复拿着批文犹豫良久,终究撕掉了机票。“一家五口,断不能拆。”他对同事解释时,只说了这一句。
等待往往比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更煎熬。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朝局势多次起伏。每遇关键节点,王兴复就去信,再去信。一次次石沉大海,他却没有改口。有人劝他先回国再设法接家人,他摆手,“一起回,才能算回。”
1981年秋天,终于传来批复:朝方同意吴玉实及子女出境,中方也批准全家恢复国籍。那年12月,鸭绿江大桥上风雪交加,王兴复领着妻儿一步一停。吴玉实看着对岸灯火,说:“那边是你的家,也是我的家吗?”他点点头,两鬓已霜。
回到吉林老家,昔日伙伴多已分散。县里把王兴复安排在中学教历史,谈起朝鲜岁月,他语速总是慢下来,唯独说到石岭村和玉实才会眉眼带笑。1990年代,他当选县政协委员,多次为烈士后代奔走,替在朝志愿军后裔联络亲属信息。有人问他后悔吗,他一摆手:“不悔。当兵打过仗,救过人,娶了好媳妇,还能再见家乡,这辈子值了。”
如今两位老人已携手步入晚年,儿女成家立业。王兴复保存着当年那本手写的朝鲜结婚证,也珍藏着一块石岭村的青砖。他说,那是战后重建时亲手烧的“新砖”,见证了战火中开出的人情花。这段由炮火、汗水与爱情交织出的往事,也让后来者理解了“志愿军”三个字背后的重量——不仅是保家卫国,更是跨越国界的人间真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