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成都这个村,凭啥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圈粉?

0
分享至

郭芯屹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行。作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标杆,成都郫都区战旗村携乡风文明建设的鲜活实践精彩亮相。

如今的战旗村,白墙青瓦映雪山,非遗技艺焕新生,文明新风满村落,“全国文明村”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活动中,村党委书记高德敏现场分享“战旗经验”,向全国生动展现了郫都区在培育乡风文明进程中的探索足迹与战旗村的丰硕成果。《战旗村让党的思想旗帜高高飘扬》文明实践案例也入选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高德敏现场分享“战旗经验”

“大专家+土专家”

让理论脱下“西装”穿“农装”

战旗村的清晨,“暖心茶馆”里总飘着茶香与讨论声。72岁的村民张桂芳端着茶碗,听得格外认真——村党委副书记易奉阳正在讲自己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咱战旗人就得把日子过出样儿,我回村工作那年……”没有高深术语,全是村里人的故事,时不时有人点头附和。

理论要入乡,先得说“乡音”,必须先脱下“西装”、穿上“农装”。战旗村早摸透了村民的“听书习惯”:光讲大道理没人坐得住,得让“懂行的人”说“实在的话”。

战旗村里搭起了“双师”宣讲队伍——一边是“大专家”,依托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聘请杨团等10多名专家名人及40多名三农学者组建专家学者宣讲团,他们不搞“填鸭式”授课,而是坐在田埂上、到村民家中给村民算“产业账”:“为啥要搞集体经济?咱村以前零散种地,一亩地赚几百,现在抱团搞研学、做非遗,一亩地能翻十倍利。”

另一边是“土专家”,50多名本土讲师全从村社干部、返乡人才、村民代表中“淘”出来:村干部带着初心馆的老照片讲政策,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拿自己的网店案例说发展,甚至豆腐坊的老板都能结合豆腐制作过程讲透“清白做人”的道理。“土专家”们成立多个村民工作室,以村庄变迁、邻里故事为素材,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暖心茶馆” 的龙门阵、院坝里的拉家常。

截至目前,这支队伍为全国11万多人次开展文明乡风、新农人培训1100多场。



战旗村

“1+N”阵地网

让文明藏在晒场与歌声里

走进战旗村乡村十八坊,蜀绣坊的绣娘正带着游客穿针引线,指尖翻飞间,一面小小的蜀绣渐渐成型。“您看这针脚得密,就像咱村搞文明实践,得一步一步实打实地来。”绣娘一边教针法,一边聊起“守艺就是守心”——这是她从村里的宣讲里听来的话,如今成了她教游客时必说的“心里话”。

战旗村没把文明传播局限在会议室里,而是把全村变成了“活课堂”。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1”个核心,串起初心馆、村史馆、乡村十八坊、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N”个点位,连豆瓣酱晒场、蜀绣工坊都成了传播思想的阵地。

游客来研学,走一趟“非遗线”,在郫县豆瓣坊看老师傅晒酱,能听“百年老酱靠诚信”的故事;在布鞋坊摸一摸纳好的鞋底,能懂“一针一线是匠心”的道理——党的创新理论里的“诚信”“实干”等,全藏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里。

“我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教育、服务、议事等于一体的文明实践综合体,年均开展活动100多场。”易奉阳表示。

不光有“线下阵地”,战旗村还把文明“唱进歌里、拍进电影里”。村里拍摄了全国首部乡村振兴题材电影《战旗飘飘》和电视剧《战旗村的当家人》,邀请作家撰写长篇报告文学《战旗飘飘》,创作了《春风吹进战旗村》等5首主题歌曲。


文明之风吹遍战旗

“志愿+积分”

让村民从“看客”变“主角”

文明乡风不是“喊出来”的,得让村民主动“干起来”。战旗村以“志愿服务聚人气,积分制度添活力”推动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战旗村自2006年起创新探索“高校+支部+农户”模式,连续19年与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结对,开展大学生进农家活动,每年夏天,大学生们背着行李住到村民家,白天一起下地种庄稼、清沟渠,晚上围坐在院子里“摆龙门阵”,学生把新观念、新知识带到村里,村民给学生讲故事讲实践,这种“双向奔赴”,让理论成了“身边人说的身边理”。“高校+支部+农户”模式也被评为“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

更让村民动起来的,是“文明实践积分制”。“参与环境整治得20分,调解邻里矛盾加30分,攒够200分就能换一袋大米!”在战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积分兑换柜前,管理员王友媛每天都忙着为村民登记积分。这一创新推出的“文明实践积分制”,彻底改变了过去“活动要我参加”的被动局面,如今村民们争着报名志愿服务,乡风文明建设从“独角戏”变成了“大合唱”。

“村里还组建了‘能工巧匠小分队’,会修家电的、会理发的、会竹编的村民主动报名,谁家有需要‘点单’,他们就上门帮忙,服务一次就能积分。”易奉阳介绍,战旗村还发动全体村民参与策划开展“我们的节日”“战旗幸福乡村节”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男女老少齐上阵,演的演、看的看,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滋养文明的“活水”。

如今的战旗村,变化藏在细节里:以前办酒席要摆几十桌,现在村民们照着村规民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以前邻里为宅基地吵嘴的不少,现在大家主动找“土专家”调解,矛盾没等激化就化解了……“习近平总书记说‘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咱这‘名’,不是靠奖状,是靠家家户户的文明事儿堆出来的。”高德敏的话,道出了战旗村文明乡风的底气——当党的创新理论化作村民嘴边的家常话、手里的实在事,文明之风自然能吹遍乡村的每个角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封面新闻 incentive-icons
封面新闻
第一眼,看封面。了解权威信息,看真实新闻故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04)。
328485文章数 88736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