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西安,有几个地方必去,否则会留遗憾,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其中之一。
之前,秦始皇兵马俑的印象只是在别人的图片,别人的文字描述里去感受。在今年的10月16日,我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参观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这是一次匆忙但难忘的体验。
![]()
我们来时,想当然是旅游淡季而选择的日期成行,没有想到,在西安根本就没有什么旅游淡旺季,几乎每一天都有游客挤满这个十三朝古都。导游说,许多来西安的游客,自以为聪明,怕人挤人,便选择在假期之外出行,殊不知,你聪明,别人也聪明,这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现实写照。都以为自己聪明,所以造成了西安的旅游无淡季。
秦始皇(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不仅开创了许多先例,而且其陵墓中的兵马俑在千年后被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纱,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中国文明的辉煌。
![]()
据了解,秦始皇死后,以一整支军队作为陪葬,不得不说古人极具智慧,陪葬的并非真人,而是与真人无异的陶俑,后因村民偶然发现而闻名天下。
![]()
在兵马俑发现之地,建成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区。我们坐在车上,导游指着车窗外远处那座高耸的土堆,轻声说道:“那便是秦始皇陵”,早在196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果断拍板,将其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决定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不进行挖掘、不开放,将这份宝贵遗产留给后人。而到1974年3月,兵马俑才被几个村民在距离秦始皇陵有一公里外的地方打井,挖出几个真人大小的带有残破的陶俑,一开始,以为是触犯了神灵,村民吓得不轻。当然,也有明白人,将发现的陶俑,送交文物部门鉴别,经过考古论证,没有想到这却是稀世珍宝。
![]()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出土的兵马俑,并非如今我们所见的黄褐色,而是色彩斑斓。只可惜,它们一见天日,色彩便悄然改变。如若,现在还保持着当初的色彩,那就太完美了。
后来,兵马俑地址上骊山镇的村民们,享受着秦始皇给他们带来的红利,家家户户都过上殷实的日子。据说,一些原先靠盗墓为生的,都成了文物专家,为国家所用。
![]()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主持设计并监工,修建过程历时三十九年,期间动用了大量民工。陵墓的修建规模宏大,动用了70余万人,其中部分工匠在陵墓完工后被封闭在内,作为陪葬品。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中,发现了大量兵马俑,这些陶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它们取代了活人陪葬,成为秦始皇陵墓中的一大特色。单从这一点来看,算是中国历史文明的一次进步。
![]()
作为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帝王,秦始皇的陵墓,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其背靠的骊山,流传着无数传说与故事,便足以证明。
博物馆就建在发现的原址上,坑内重见天日的兵马俑包括秦始皇陵,1987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初入馆内,四个字便涌上心头——人潮涌动。来自五湖四海的旅行团如潮水般接踵而至,每个角落都涌动着喧嚣的人流。听导游说,来看兵马俑的游客里,每一百人里,至少有三十人是外国来的,有时甚至比例更高。目之所及,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果然成群结队,宛如流动的异国风景线。不过,他们走的是外国人专用通道,和国人们是分开的。去过许多城市和景区,虽然也看到外国人。但若要一次性目睹如此多元的肤色与国籍,恐怕唯有西安,唯有这秦始皇的地下军团方能成就。仅此一点便足见:文明从非独属一国,而是属于全人类。这些不辞万里而来的异国旅人,定会被这古老东方的神奇文明所震撼,为之叹服。
![]()
![]()
![]()
在秦始皇兵马俑,与其说是来感受中国古代文明历史,还不如来说是感受人挤人的。馆内的一号坑,坑内总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四面的观展区,被游客填充得满满当当的,一点空隙都没有,大家挤在一起,都是人头,要前客让后客,腾出适当位置,才能看得到坑内的兵马俑。感觉到有趣的是,像我这样还算壮实的汉子,在过程之中,被一些比我年长的大爷们大妈们也挤得东倒西歪,无处找到合适的观看点。同行的一位朋友打趣道,这些人抢免费东西的本事都是平时练出来的。
不仅如此,旅行团一个接一个,各自跟着不同的旅行社,得时刻跟上队伍的节奏,不然一不留神就走散了。所以,在馆里既要看兵马俑,又得留意队伍位置,一心二用,只能匆匆一瞥。有的人估计,真的应了说旅游人的一句话,只是到此一游,什么也不知道。
![]()
其他几个坑的景象和1号坑大同小异,要想看得真切,就得放下所谓的修养,既别顾及别人感受,又得有力气,挤不进去就厚着脸皮硬挤到合适位置。
对于我而言,好在,平常还从书上和一些其他方面,了解到一些兵马俑的故事,来此只不过是现实印证而已,无所谓得与失。
这些兵马俑的格局和神态,已各有各的感受,奇迹就是奇迹,每个人都会丰盈着自己的见识。
![]()
既然来了,自然有得有失,就像读一本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至少对中华文明有了新的感观。
作者简介
罗祥勇,网名“玉笛书剑”。肥东县石塘镇人,普通百姓,文学和摄影爱好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报告文学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肥东县作家协会理事、肥东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著作权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合肥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肥东县摄影家协会会员。喜爱弘扬正能量,讴歌真善美,传播家乡风土人情。摄影和文学作品,登报刊载,获得过多次奖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