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盈枝,祖国各地丰收捷报频传。10月28日,在雄浑壮美的黄河“几字弯”怀抱中,达拉特旗树林召镇的广袤田野上,虽已寒意渐浓,却处处洋溢着喜悦。种粮大户、农业专家、各级领导齐聚树林召镇南伙房村、平原村,共同参与并见证了“黄河几字弯单产吨粮田示范农场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栽培籽粒直收测产现场会”的历史性时刻——玉米平均亩产达1259.15公斤,标志着鄂尔多斯地区又一次实现规模“超吨粮”的重大目标。
活动现场,农民既可全程观摩,也可以实际操作,从面积丈量、机械收获、水分检测到现场称重、入库烘干,关键数据的获取,农民均可参与其中,凸显了“真实、务实、公平”的特点,确保了数据的客观性与公信力。
“咱们可以自己动手,这产量实实在在,确实很高,容重也够,心里特别高兴,明年先试种一部分,如果可以的话,后年开始准备大面积种植!”草原村农民郭爱民兴奋地说道。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道出了在场众多农户的心声。
经过全天现场作业,联合收割机完成籽粒实收、面积丈量后,工作人员同步开展水分检测、称重入库与烘干处理。最终数据显示,在14%标准水分下,该示范农场玉米平均亩产达1259.15公斤,远超“吨粮田”标准,再一次创造达拉特旗玉米连片种植单产奇迹。
活动现场,一个鲜明的对比引发了广泛关注。示范农场附近农民自己种植的玉米,看似长势良好、棒大穗粗,但实收产量却未能达到吨粮水平。而应用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示范田,单株玉米棒子看起来并不特别突出,最终产量却远超预期。对此,专家现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高产的奥秘并非单个果穗的大小,而在于通过精准调控,在单位面积内实现最佳的植株数量、健壮的群体结构和高效的光合作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确保了玉米群体“吃得饱(养分)、喝得足(水分)、住得好(通风透光)”从而实现整体高产。
此次实现“超吨粮”的辉煌成就,是多项尖端农业技术与优质品种深度融合的结果。示范农场主要依托两大技术体系: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李少昆、王克如研究员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二是内蒙古农业大学高聚林教授团队创新的“玉米两改一增二保高产栽培技术”。这两项技术均是科研人员数十年潜心研究与反复试验的结晶。
良种是丰收的内核。本次测产中表现优异的品种,如黄金粮MY73、金粒1702等,均属于耐密型品种。其中,黄金粮MY73作为河南农业大学团队十余年攻关的成果,已成为全国推广面积第一大品种,其卓越的丰产性和抗逆性为实现超吨粮目标提供了核心保障。
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和技术集成推广的关键力量,内蒙古真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农艺师张钧说:“我们致力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田间地头紧密连接。‘超吨粮’的实现,证明了‘良种+良法’配套的巨大潜力。科学技术不是高不可攀的难题,只要我们更新观念,突破惯性思维,跟着新技术新品种走,同样投入的情况下,每亩多收838.8斤,多收入880.7元,真正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此次黄河“几字弯”超吨粮田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内蒙古乃至我国相似生态区的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树立了标杆,更展示了科技兴农、种业振兴的强大力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旗政府副旗长阿木尔布拉格以及自治区、市、旗相关部门领导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白剑萍)
来源:鄂尔多斯市农牧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