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不造车,但刘强东的“汽车赌局”已经开始了。
看似火爆的开局:一场“天价拍卖”背后的营销试探
10月22日,京东“国民好车”001号特别版拍卖落幕。这辆预估售价仅10-12万元的电动车,从1元起拍,经过23733次出价,最终以7819.3399万元的天价成交。
不过,这场“天价拍卖”更像是一次营销试探。根据规则,竞拍成功者若放弃支付或取消订单,仅扣除100元保证金。也就是说,即便“毁约”,成本也仅百元。京东用一场看似火爆的线上拍卖,成功将“京东卖车”推上舆论焦点。
更早之前,京东在10月14日的11.11开放日上官宣,将联合广汽、宁德时代推出一款“国民好车”,并于京东平台独家销售。这款车采用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模式,电池可充可换,换电时间低至99秒,续航在401-600公里之间,主打“只换不修”。
京东并未直接造车,而是以用户洞察与销售渠道的角色入局,试图在汽车电商这一赛道上,探索新的增长点。
![]()
三家共赢的理想蓝图:优势互补,抱团破局
从合作模式来看,京东、广汽、宁德时代三方各司其职,试图打造一个“制造+能源+渠道”的闭环生态:
广汽负责整车制造与量产,确保产品不陷入“期货”困局;
宁德时代提供换电技术与电池方案,降低购车门槛,提升补能效率;
京东则负责用户洞察、产品定制与销售渠道,压缩消费者决策周期,实现从“看车”到“买车”的一站式服务。
从表面看,这是一场优势互补的共赢合作:对京东而言,这是突破流量天花板、拓展大宗商品电商边界的战略尝试;
对广汽而言,借助京东的渠道与用户数据,有望在新能源转型中找回节奏;
对宁德时代而言,则是将其换电标准推向C端市场的重要契机。
然而,这场看似完美的联姻背后,实则是三家企业各自隐忧下的“抱团取暖”:
广汽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12.48%,新能源车销量下跌6%,利润由盈转亏,亏损达39亿元;京东面临电商增长放缓、用户信任度不足的挑战;宁德时代也亟需在C端市场推广其换电标准,以巩固技术路线的话语权。
京东卖车的大挑战:信任、售后与模式之困
尽管京东在汽车领域的布局由来已久——从2015年投资蔚来,到2018年上线整车交易平台,再到2023年将汽车事业部独立运营——但其线上卖车之路仍面临三大挑战:
大宗商品信任难题
京东平台上商品品类繁多,但长期存在假冒伪劣争议。消费者对线上购买汽车这样的大宗商品信任度低,一旦出现质量或品牌负面,将直接影响销售转化。
售后责任归属模糊
京东作为销售平台,是否介入售后环节?责任如何划分?目前尚未有明确答案。若仅作为“流量中介”,则与传统汽车电商平台无异,难以形成闭环体验。
模式尚未突破传统电商局限
当前汽车电商平台如懂车帝、汽车之家,仍停留在“信息展示—留咨—经销商跟进”的传统路径,并未真正实现全流程线上化。京东能否跳出这一框架,建立从试驾、下单到交付的全链路闭环,仍是未知数。
刘强东的“车”,才刚刚启动
京东不造车,但它试图重塑“卖车”的逻辑。这场由渠道端发起的变革,能否真正打破汽车电商“只引流、不成交”的困局,尚待市场检验。
对刘强东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流量变现的试验,更是一场关于信任、服务与生态的豪赌。车已启动,但路还很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