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转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国际合作战略研究》报告发布。
![]()
“津巴布韦过去以铬矿、煤矿闻名,如今又因锂矿崛起成为全球焦点。”中非发展基金南非代表处代表康开宇,近日在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非洲转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国际合作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报告会上分享了一线观察。他透露,9月走访津巴布韦两家中国锂矿企业时发现,当地政府正加速推动产业链升级,从允许原矿出口到强制要求加工为硫酸锂、碳酸锂。“华友钴业等企业已开始建设本地化加工厂,这种趋势在非洲越来越清晰。”
《研究》指出,随着全球能源体系向可再生能源深度转型,铜、锂、钴、镍、稀土、铂族金属等八类关键矿产已成为清洁能源产业链的“物质基石”,而非洲凭借其储量丰富、品位高的资源禀赋,正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战略支点。
非洲矿产开发面临挑战多
数据显示,非洲在全球能源转型矿产供应中占据中心地位。其中,刚果(金)拥有全球54.55%的钴储量,2024年钴产量占比超75.86%;南非和津巴布韦的铂族金属储量占全球79.26%;几内亚铝土矿储量占比25.52%,是中国铝产业的主要进口来源。与此同时,非洲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为绿色矿山和低碳冶炼提供了天然优势。
“能源转型的本质是资源、技术、产业的深度重构。”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在会上强调,“非洲的资源潜力与中国的制造能力、绿色技术高度互补,深化中非矿产合作不仅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现实需要,更是支持非洲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
尽管资源禀赋优异,非洲矿产开发仍面临基础设施滞后、加工能力薄弱、政策不确定性等挑战。《研究》分析指出,非洲多数国家长期陷入“低端锁定困局”,资源出口附加值低,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动力。例如,刚果(金)钴矿储量占全球约55%,但本地精炼能力不足,70%的钴矿以原矿形式出口;南非虽拥有全球近80%的铂族金属,但深加工技术缺失导致价值链外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葛建平指出,中非在资源、技术、基础设施等领域具有显著互补性,铂族金属和钴在非洲储量占比达79%和55%,而中国在勘探、开采、冶炼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非洲1万公里铁路、10万公里公路等基建合作成果,为双方构建闭环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康开宇认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港口、电网等基建项目,如吉布提多哈雷港、几内亚马瑞巴亚港,已显著提升矿产物流效率。未来需进一步通过‘资源开发+基础设施+民生工程’联动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共建中非绿色合作新范式
康开宇指出,非洲国家正从“资源换资本”转向“产业共建”,而中国企业的绿色实践正成为合作新亮点。他以中非基金投资的纳米比亚铀矿项目为例表示:“该项目已试点12兆瓦光伏自供电,并推广电动矿卡、无人矿卡及换电设备,实现矿山低碳化运营。”他特别强调,非洲矿区普遍面临电网薄弱、柴油发电成本高昂(每度电40至50美分)的痛点,“矿区微电网+光伏储能”模式成为当下最可行的解决方案。
“政策连续性是合作关键。”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原司长鞠建华强调,“中非需建立资源主权与投资者权益的动态平衡机制,通过ESG标准落地和社区共建,增强合作韧性。”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左更从企业视角呼吁,中企在非投资上需强化风险管控,尤其关注资源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博弈,通过“资源互补、技术互补、市场互补”模式,实现互利共赢。中非合作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社会账和生态账。他以青山集团在津巴布韦的曼希兹钢厂项目为例介绍:“企业不仅建钢厂,还配套铁路、公路、灌溉系统,甚至将曼希兹镇升级为智慧城市,这种‘资源开发+民生工程’模式,让当地民众切实共享发展红利。”
“非洲发展需因地制宜。”杨富强表示,研究提出的“零碳矿山”概念与国际矿企趋势高度契合,比如BHP、FMG等巨头已将零碳纳入核心战略,中国企业在非项目应借鉴这一理念,通过绿色技术赋能提升竞争力。
在业内看来,中非矿产合作不仅是资源安全的保障,更是全球南方国家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典范。
矿区微电网是破局之道
谈及中非合作建议,康开宇从融资角度提出创新方案:“中非基金正探索与欧美、中东国家开展三方合作,在基础设施领域已有成功案例。绿色矿产领域可复制这一模式,通过政策性金融、绿色基金和PPP模式分散风险。”他特别提到“公正转型”理念:“要让矿区青年参与资源开发,避免陷入‘新殖民主义’话语陷阱,这需要中企在社区共建中主动作为。”
此外,康开宇还建议:“矿区微电网才是破局关键。非洲国家治理能力和财政实力难以支撑‘大电源+特高压’方案,‘光伏+储能+柴油’独立微网更具商业可行性。”
葛建平对此表示认同:“中非地学合作中心已启动技术转移和人才培训,未来需构建‘技术培训—联合研发—产业孵化’一体化网络,帮助非洲培育内生动力。我们需要进一步细化非洲本地化加工、微电网建设等实操路径。
![]()
文丨本报记者 苏南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责编 | 李慧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