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簪与血泡:19 岁冠军的 “双圈突围”
![]()
巴黎奥运会协和广场的领奖台上,19 岁的邓雅文特意拨开发丝,露出一支白色发簪。“它陪我拿过第一个世界冠军,突然出现在行李里,像种提醒。” 这支 “很中国” 的发簪,见证了中国自由式小轮车奥运首金的诞生,更藏着她七年的挣扎。
成为奥运冠军前,她是每天摔 50 次的 “机器人”。2018 年刚跨界入队时,这个四川姑娘站在道具高处腿软到哭,却在哭完后继续练习脚刹 —— 盛夏的赛道能把鞋底烤出胶皮味,她得踮着脚走路才不会被烫伤。2021 年备战全运会时,一层楼高的坠落让她短暂失忆,却咬着牙一声不吭:“真伤了才不喊疼,怕教练内疚。”
比身体伤痛更难破的是 “心魔怪圈”。上海奥运资格赛拿第三时,她以为自己 “被判了死刑”,腰伤肩痛在情绪里被放大,每天靠止疼药度日。教练吴丹骂过她,转头又带着队友 “刻意夸奖”:连穿鞋快都能收获赞美,这份小心翼翼的善意,终于让她走出 “不相信自己” 的泥潭。夺冠后 8 天飞 6 座城,她把每一次露面都变成小轮车的 “推广会”:“金牌是敲门砖,得让更多人认识这个项目。”
手术刀与球拍:30 岁教授的 “三重重生”
![]()
WTT 美国大奖赛决赛现场,当朱雨玲连扳四局逆转夺冠时,解说席的郭燕红了眼眶。这个曾登顶世界第一的乒乓球名将,三年前还躺在甲状腺癌的手术台上,如今却带着博士学位、大学教职和企业管理经验重返赛场。
2021 年东京奥运前夕的诊断书,曾让她的运动生涯戛然而止。治疗期间,她没让自己闲下来:凌晨输液结束,上午啃专业书备战博士答辩;化疗间隙处理家族半导体企业事务;身体稍好就去天津大学体育部备课。“手术刀割得断病灶,割不断习惯。” 她笑着说。
复出之路藏着常人看不见的坚持。为适应高强度对抗,她把训练计划嵌进工作间隙:清晨六点练体能,深夜处理完企业事务再复盘比赛录像。本次赛事击败世界第二王曼昱时,她的球拍柄还缠着防滑带 —— 那是化疗后手指无力留下的习惯。决赛先输两局后,她靠着更细腻的节奏控制翻盘,赛后对着晚辈陈熠拱手:“该给年轻人掌声。”
跑鞋与山径:36 岁妈妈的 “中年逆袭”
![]()
威海 100 超级越野赛终点线前,36 岁的蒋汶利冲线时,鞋上还沾着山间的泥点。这是她半年内第五个百公里冠军,而三年前,她还是个为减脂开始跑步的健身房新手。
作为 8 岁孩子的母亲,她的训练时间表精确到分钟:周中晚上 6 点到 9 点,把孩子交给家人,去山野练爬坡;周末带着跑团拉练,既能陪娃也能指导新人。“越野跑不是有腿就行。” 每次赛前她都手绘路线图,标注补给点和对手特点,从 30 公里到 100 公里,每一级别都稳定发挥后才升级挑战,三年参赛 50 场保持零退赛。
对她而言,赛道是最好的 “解压舱”。“进山就不用想工作、不用管作业,我只是我自己。” 这位被跑友叫 “C 姐” 的重庆姑娘,还开了跑山训练营,170 多名成员横跨 20 到 50 岁。看着越来越多人跟着她走进山野,她开始期待更多可能:“重庆的山那么美,说不定能让越野跑变成家乡的新名片。”
奖杯之外:体育最动人的 “破圈力”
![]()
邓雅文的发簪、朱雨玲的教案、蒋汶利的跑鞋,这些看似无关的物件,串联起体育最本真的模样 —— 它从不是天赋者的专属游戏。
小轮车还是冷门项目,朱雨玲的排名离顶尖尚有距离,越野跑的奖金远不如马拉松,但这些 “不完美” 恰恰藏着力量。当 19 岁的姑娘戴着发簪推广小众运动,30 岁的患者握着球拍对抗命运,36 岁的妈妈踩着跑鞋寻找自我,他们早已超越胜负本身。正如朱雨玲在夺冠后所说:“时间滚滚向前,我们都不是五年前的自己了 —— 但热爱从来没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