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波晚报
宁波近期骤然降温,心脑血管疾病又到了高发季节。据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统计,仅三天时间该院就收治了20余例脑卒中患者。哪些坏习惯更容易发生脑梗?不妨听听医生的建议。
冷空气为何会“绷紧”脑血管?
72岁的王阿婆(化名)就是在此次降温中倒下的。
发病当天傍晚,她刚买完菜,回家路上突然头晕得站不稳,右侧手脚瞬间没了力气,想呼救却含混不清。察觉到异常的儿子赶紧扶住她,看着母亲嘴角微微歪斜的样子,心里一紧,立刻拨打了120。
王阿婆被紧急送到北仑区人民医院时,已处于昏迷不醒,呼之不应的状态。头颅CT检查显示颅内存在大面积出血,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神经外科团队阅片后评估,出血量已达上百毫升。待急诊完善头颅CTA排除颅内血管畸形等特殊情况后,王阿婆被紧急送入手术室,在医护团队的默契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生命体征平稳后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目前正在康复中。
![]()
出血性脑卒中
“低温对血管的刺激是直接且剧烈的。”神经外科胡均安副主任医师解释,人体血管就像“有弹性的橡皮筋”,遇到低温会本能收缩、痉挛,这会直接导致血压升高,若血管本身有硬化、斑块等问题,收缩时容易引发出血或缺血,进而诱发脑卒中。
同时,低温还会让血液黏稠度增加、流动速度变慢,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尤其是老年人、“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血管弹性差、调节能力弱,面对气温骤降时,身体难以及时适应,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不少。
这些坏习惯让脑梗找上年轻人
胡均安提到,在接诊的患者中,脑梗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大的关系。
高盐、高糖、高脂饮食会持续损害血管内皮,是脑梗年轻化的重要推手。有研究表明,每日少吃3克盐,脑梗风险可降低20%。另有研究显示,吸烟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
建议成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少吃加工肉和腌制食品。控制糖和精制碳水摄入,预防肥胖与糖尿病。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奶油、肥肉),从源头控血脂。积极戒烟,必要时通过药物或行为干预科学戒烟。
此外,久坐会减慢血液循环,增加血液黏度和血栓形成风险。既往研究显示,每日静坐超过8小时的人,脑梗发生风险可升高20%。建议白天每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常踮脚、勾脚尖,促进静脉血回流。每周保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有助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脑供血。
“身体长期缺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减慢、脑灌注不足。既往研究显示,脱水可使脑梗风险增加近2倍。”胡均安强调,建议晨起喝一杯温水,白天和运动后也要及时补充水分。日常饮水量可以参考“体重(公斤)×30”的公式来计算。一般来说,成年健康男性每日需饮水1700毫升,健康女性每日饮水1500毫升。
![]()
神经外科团队正在实施手术
这份“脑血管保暖指南”请收好
针对降温后的脑血管防护,医生结合临床经验,还给出了几点实用建议:
高危人群务必“药不能停”。老年人、“三高”患者、有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是寒潮中最需重点保护的对象。务必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或预防血栓的药物,切勿因“感觉身体没事”就擅自停药,血压、血糖的突然波动,比低温本身更易诱发危险。
科学保暖,重点护好“血管密集区”。保暖不是穿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精准保护头部、颈部、手部等血管丰富的部位:出门时戴帽子、围围巾,避免冷风直吹颈部,尤其是避免从温暖室内突然走到寒冷户外,可先在门口适应1-2分钟再出门。
勤监测、早预警,别忽视小信号。降温期间,建议“三高”人群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压,记录波动情况;若出现头晕、头痛(尤其是单侧头痛)、肢体麻木无力、说话含糊不清、视物模糊等症状,哪怕症状短暂消失,也要立即就医。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杨梦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