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烧结班的灯光如同孤岛,倔强地刺破分厂浓重的黑暗。班长王黎鹏看着刚出炉的耐压检测报告,眉头紧锁——某烧结插头耐压检测漏气率异常攀升,像一道无解的谜题压上心头。技术员赵杜丽紧紧盯着漏气的产品,灯光映着她微蹙的眉头:“位置飘忽不定,像在和我们捉迷藏。”
“藏得再深,也要把它找出来。”王黎鹏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他走到工作台前,打开那台熟悉的小砂轮机。细碎的嗡鸣声中,砂轮轻柔地“吻”上废品坚硬的外壳,耐心地、一层层地剥离,如同为沉睡的秘密掀开轻柔的纱幔。晶莹的碎片如星屑散落,他的目光骤然凝住——一根插针的根部,一道细微却清晰的贯穿伤痕静静蛰伏。
![]()
“根源在这里!”王黎鹏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班组瞬间聚焦。这道隐秘的伤痕,成了无声的召集令。班组成员默契地聚拢,显微镜已整齐地摆在桌面,镜筒上流转的微光,仿佛成了暗夜里温暖的灯塔。技术员赵杜丽第一个俯身,将眼镜贴近目镜,迅速铺开记录本。倒班的员工忘了交班的时间,搬来成包待检的插针,十几双眼睛轮流贴近那方寸镜片,在金属的微观世界里,温柔而执着地搜寻着相似的“星痕”。
时间在无声的凝视中静静流淌。眼睛酸楚了,就眨一眨;脖颈僵硬了,就轻轻活动。上千根插针,在放大的视野里缓缓滑过。“这根有划痕!”“这根根部有凹坑!”……每一次轻声的报告,赵杜丽都仔细记录下伤痕的样貌,笔尖沙沙作响,编织成一份详实的“伤痕图谱”。
带着清晰标记的“问题插针”被分组送入链式炉中,王黎鹏和赵杜丽守在炉前,严密监控着温度曲线和封接过程。当耐压检测设备再次响起,数据清晰地印证:正是那些特定形态的贯穿伤痕,让玻璃的封接功亏一篑。谜底揭晓:根源在于运输中那细微的防护疏失。
在班组技术质量分析会上,王黎鹏没有展示复杂的图表,只是将那份耐压检测的数据亮了出来:“一道小伤,藏在针尖上。找到它,靠的是咱们所有人的眼睛和这份不放弃的耐心。”他顿了顿,声音里涌动着深沉的情感,“咱们班的‘玻璃心’,不是脆弱易碎,是容不得半点瑕疵藏在暗处。‘烧一炉产品保质量,结满腔热血铸强国’——这不是空话!咱们手底下封接的每一件产品,都连着更大的责任。只要这份追根究底的心在,就没有守不住的质量关!”
班组所有人都记住了那个夜晚:全员围绕着方寸镜片温柔凝视,无数道执着而专注的目光汇聚成河——再细微的伤痕,也终将在人心的“透视”下无处遁形。这道伤痕曾经带来的困扰,最终却成了照亮质量盲区的温暖光源,它无声地诉说着:真正的质量,始于对细微之处的执着坚守。真正的攻坚,始于日复一日的执着。
文图:王黎鹏 董露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