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上海市普陀区沿沪宁协同创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海接受采访。
中国品牌论坛29日在河北雄安新区举行,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代表、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等参加论坛。中国品牌论坛由人民日报社主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向新而行丨新品牌 新场景 新实践 新高地”。在论坛现场,上海市普陀区沿沪宁协同创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海接受了采访。
记者:如果将“沿沪宁协同创新”作为一个品牌,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应如何理解其内涵?
陆海:沿沪宁协同创新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品牌。它以沪宁沿线的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等城市为载体,通过加强城市间的创新合作与产业协同,致力于打造成为长三角创新要素集聚的“黄金走廊”。具体体现在:一是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沪宁沿线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4年,沿线城市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8%,汇聚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市科技公司。二是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作为沪宁发展轴线的始发站,上海市普陀区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沿线城市通过构建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建立“协同创新集市”等方式,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对接和流动。三是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通过“链主企业+智库+高校”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形成了以智能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呈现出“研发在上海,转化在沿沪宁”的模式。
记者: 普陀区日前举办的“沿沪宁城市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日”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果?
陆海: 本次活动聚焦沿沪宁城市间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八市一区”创新资源丰富,产业链条完备,为更深层次的协同打下坚实基础。活动取得了多项成果:首批沿沪宁创新联合体正式亮相、“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发布、沿沪宁城市技术需求联合发榜、“沿沪宁产业创新贷”发布。这标志着我们将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科创和产业高地。
记者: 普陀区在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推进区域协同过程中,是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的?
陆海: 普陀区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一是构建创新要素对接平台。与沿线8个城市共同梳理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汇集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311项,技术攻关、产业联动等需求298项,跨区域合作196项,运行“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二是强化科技赋能。组建74名技术经理人队伍,建立“百大平台”联盟,为科创企业提供仪器共享服务。三是优化产业培育环境。实施初创型科技企业“种子计划”,出台人才安居政策,举办创新创业邀请赛和产业对话论坛,加速项目落地。四是发挥节点服务作用。联通沿沪宁、辐射长三角,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记者 雷蕾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