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65岁的王大爷刚做完体检,憨憨地坐在诊室外,手里还攥着那份密密麻麻的数据表。
医生只是随口问了句“王大爷,最近血糖控制得怎么样?”,他便一脸自信地答道:“我早上都饿着,空腹每次都合格!”
可医生翻了一眼化验单,眼神顿时变得严肃起来:“您的糖化血红蛋白有点高,说明血糖平时还没稳!”王大爷满脸迷惑:“不是说空腹血糖最重要吗?”这一问,估计也是许多朋友心里的疑惑。
![]()
血糖,到底空腹重要,还是餐后更要管?而那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糖化血红蛋白”,又到底藏着什么健康密码?今天就带你拨开迷雾,深入了解,帮你把糖尿病防控做得有理有据、心中有数!
其实,很多人习惯每年查体也就盯着空腹血糖,见数值合格就心安理得。可中国医学营养学会2022年报告显示,有近48%的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却高于6.5%。
为什么同样的血糖,两个指标差别这么大?其实,糖化血红蛋白的玄机,正提示你不能“只盯空腹、忘了餐后”,尤其是你忽视的这一项,可能决定了血管、眼睛甚至肾脏的远期风险。
在我们逐步解答“到底空腹还是餐后血糖更关键”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既是长时间的“健康晴雨表”,也是防控糖尿病意外的“关键哨兵”。
![]()
尤其是第三点,恐怕是很多人都没听过的新认知。那么,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和餐后该看谁?应该怎么科学调理,每天到底做什么更实用?让我们一步步揭晓答案。
糖化血红蛋白(简称HbA1c),是人体血液里葡萄糖和红细胞结合的产物,它能直接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相比咱们熟悉的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像是“月考”,记录的是长时间成绩,而空腹和餐后血糖像是“小测验”,只告诉你某一刻的状态。
医学上多次研究证实,正常范围的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4.0%-6.0%之间,而当“分数”超过6.5%,就暗示血糖可能长期没达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只有当糖化血红蛋白也在安全线内,才能说血糖真正受控。
![]()
值得一提的是,空腹和餐后血糖受饮食、情绪、作息等波动影响较大,每天都可能不同。但糖化血红蛋白“不骗人”,它就像给你画出血糖的整体曲线。
若空腹合格、但餐后飙高,长期累积下来,糖化血红蛋白的“平均分”一样超标,大大增加并发症风险。
很多朋友问,为什么医生更强调糖化血红蛋白?坚持把它作为重点指标,短时间内身体会有哪些变化?
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将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心脏病发作风险便减少14%,中风风险降低12%。可见它直接关乎“寿命长度”。如果你只盯着空腹,餐后忽视,明面上没病,一查HbA1c却早就露马脚。
![]()
关注高糖化血红蛋白的人,往往更能早期发现血管微小变化。某北京协和医院的观察报告发现,高达67%的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曾持续超过7%,但部分人在空腹或餐后血糖都曾“擦边合格”,反而让人放松警惕,耽误最佳干预时机。
长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与日常生活调控餐后为主血糖,能够有效延缓肾功能下降和视网膜病变的进展(下降约21%-34%)。这部分受益,单单靠空腹血糖,无论多低,也很难实现。
![]()
说到底,既然糖化血红蛋白是“核心考分”,空腹也不能忽视,关键是日常怎么做才科学?权威指南及国内外最新汇总研究提出几条建议,看完就能马上用上:
合理饮食调控,餐后为主,搭配控量
建议早餐不要过甜、午餐荤素搭配、晚餐七分饱,尤其主食不要超量。每餐后可选择慢消化主食(如全麦、燕麦等),比单纯白米饭升糖更慢,有利于稳定全天血糖曲线。
餐后适度活动,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研究发现,餐后15-30分钟的散步,可令餐后血糖峰值下降约12%-18%,长期坚持对糖化血红蛋白改善更有帮助。而“只坐着不动”会让高峰更高,对老年人危害尤其大。
![]()
精准监测,三项血糖指标都要查
别只盯空腹!每次体检建议动态监测空腹、餐后两小时和糖化血红蛋白三项,查看整体血糖波动。发现餐后偏高、HbA1c跟着升,说明应重点控餐后。
规律作息和情绪调节,辅助血糖平稳
长期睡眠不足、压力过大,都能让胰岛素抵抗上升。保持每日6-8小时睡眠,平稳情绪,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小妙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