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 ——” 一声轻响打破了株洲黄河路人行道的宁静,王女士盯着手机屏幕上缓缓靠近的白色轿车,忍不住往前探了探身子。这辆车的主驾驶位空空如也,方向盘被透明塑料罩仔细包裹着,却稳稳地停在了指定上车点。输入手机号后四位,后排车门自动弹开,坐入车内的瞬间,她忽然意识到:科幻电影里的无人驾驶出行,已经悄悄降临在这座工业重镇的街头。
![]()
自 2025 年 8 月 4 日哈啰智能网联汽车在株洲天元区开启示范活动以来,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 500 余个虚拟上下客点位重复上演。截至 9 月中旬,已有近 3 万名市民亲身体验了这场出行变革,车辆累计行驶里程突破 40 万公里,其中载客里程达 35 万公里,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责任事件。当 “无人司机” 从概念走进现实,这场发生在株洲的试点,不仅藏着普通人出行的未来答案,更揭开了中国 L4 级自动驾驶落地的真实图景。
![]()
一、亲测 3 公里:无人车如何应对株洲街头的 “烟火气”?
“第一次坐的时候手心全是汗,总觉得该有人握方向盘才踏实。” 家住天元区湘银星城的李师傅笑着回忆初次体验的心情。作为每天往返于菜市场和家的退休工人,他成了哈啰 Robotaxi 的常客,如今已经能熟练地用语音指令调节车内温度。
![]()
想要体验这场智能出行并不复杂。市民只需打开常用的哈啰 App,点击主页左上角的 “自动驾驶” 选项,系统便会根据实时定位判断是否处于运营区域 —— 目前这片区域最西至汽车博览园,最南抵群峰镇,覆盖了天元区的核心路段。选定就近的上车点和目的地后,屏幕上会显示车辆预计抵达时间,通常不会超过 10 分钟。
![]()
当车辆缓缓驶来,乘客无需挥手示意,只需在车身 B 柱的显示屏上输入注册手机号后四位,后排车门就会自动解锁。坐入车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保护起来的方向盘和中控台上闪烁的感应灯,车内没有传统出租车的计价器和司机座椅,空间显得格外宽敞,后备箱足以容纳两个 28 寸行李箱。系好安全带后,通过触摸屏幕上的 “开始行程” 按钮,或者直接说出 “前往目的地”,车辆便会平稳起步。
![]()
“最让人惊讶的是它处理突发情况的反应。” 在株洲日报社工作的记者张薇分享了一次难忘的体验。某天她乘坐无人车前往汽车博览园,行至泰山路路口时,一名外卖骑手突然闯红灯横穿马路,只见车辆瞬间减速并发出轻微的警示音,待骑手安全通过后才继续行驶,整个过程比人类司机的反应还要迅速。
![]()
这种精准的应对能力,源于车辆搭载的多传感器融合系统。激光雷达、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协同工作,能 360 度无死角感知周围环境,甚至能识别出横穿马路的透明雨伞和逆光中的行人。哈啰株洲项目负责人透露,这些车辆严格遵守交通限速规定,即便道路畅通也绝不会超速行驶,遇到拥堵路段还会通过实时路况数据自动规划最优路线,这也是市民觉得 “车开得稳但不算快” 的原因。
![]()
不过试运营阶段的体验仍有提升空间。张薇发现,从单位到小区门口的 3 公里路程,她需要步行 400 米到黄河路上的上车点,下车后还要再走 300 米才能到家。“要是能直接开到小区门口就完美了。” 她的诉求道出了不少乘客的心声。此外,语音控制系统偶尔会出现误响应,有乘客曾遇到连续两次执行开窗指令的情况,这些细节都在技术团队的优化清单上。
![]()
二、L4 级自动驾驶:“无人” 背后藏着怎样的安全防线?
“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而是有‘云端司机’守护的高度自动驾驶。” 哈啰株洲方面负责人的这句话,揭开了无人车安全运行的核心秘密。在公众的认知里,“无人” 意味着脱离人类干预,但实际上,哈啰 Robotaxi 采用的是 L4 级自动驾驶的第二种设计模式 —— 配备人工驾驶装置,由远程云舱中心的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
![]()
这种 “云端守护” 的模式构建了双重安全防线。车辆在设计运行条件内可自主完成加速、刹车、转向等所有操作,遇到极端情况还能自动进入最小风险状态,比如缓慢停靠在路边并开启双闪。而远程云舱中心的驾驶员通过实时传输的画面和数据监控车辆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只需点击屏幕就能实现远程接管,这个过程的响应时间不超过 1 秒。
![]()
截至 8 月初,首批投入运营的车辆累计行驶里程已突破 7 万公里,未发生任何交通事故责任事件,这样的安全记录并非偶然。除了远程监控,车辆本身还设置了多重物理防护:方向盘的塑料防护罩防止乘客误操作,车内安装的多个摄像头能实时记录座舱情况,这些数据会同步上传至株洲搭建的第三方数据监管平台。该平台能自动记录事故或失效前 90 秒至发生后 30 秒的车辆状态、环境感知等 10 类信息,为可能的责任认定提供依据。
![]()
技术团队还在不断给系统 “补课”。针对南方多雨的气候特点,他们专门优化了传感器在暴雨、大雾天气下的性能,通过算法补偿减少雨滴对激光雷达的干扰。在株洲北斗产业园的支持下,车辆接入了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即便在高楼林立的城区也不会出现信号漂移,这让车辆在复杂路口的决策更加精准。
![]()
“安全是自动驾驶的生命线,我们宁愿保守也绝不冒险。” 该负责人强调。目前每天上路的车辆仅 20 至 30 台,且零散分布在各个许可路段,这样的规模既能收集足够的真实路况数据,又能避免集中运营可能带来的风险。试运营阶段的免费体验活动结束后,未来的收费标准可能略高于普通出租车,但仍在市民可接受的范围内。
![]()
三、株洲底气:为何是这座工业城扛起自动驾驶试点大旗?
当许多城市还在讨论自动驾驶的可行性时,株洲已经悄然完成了 297 公里测试道路的开放,建成了 46 个北斗应用场景,成为全国北斗规模应用的标杆城市。哈啰选择将重要的示范项目落地这里,绝非偶然,而是一场基于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的 “双向奔赴”。
![]()
作为老牌工业重镇,株洲的汽车产业根基早已扎深。这里聚集了中车电动、北汽株洲分公司等 300 多家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从整车制造到核心零部件、基础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而言,这样的产业生态意味着车辆改装、零部件供应和后期维护都能在本地完成,极大降低了试运营的成本和难度。
![]()
政策的先行先试更为项目落地扫清了障碍。株洲早在几年前就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细则(试行)》,随后又配套出台了高精地图管理、数据分阶段管理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国内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这种 “敢为天下先” 的魄力,让企业能够放心地在真实道路上开展测试。
![]()
更关键的是,株洲拥有全国领先的智能基础设施。作为北斗峰会的永久会址,这座城市正在打造全域全景的北斗应用示范体系,规划了 140 余个北斗应用场景。主城区已实现 5G 网络深度覆盖,800 余个接驳站牌完成踏勘标注,路侧单元能实时向车辆推送路况信息,这种 “车 - 路 - 云” 一体化的布局,恰好弥补了单车智能在复杂场景下的不足。
![]()
“别的城市可能需要企业自己建基础设施,在株洲我们能直接接入现成的智慧交通网络。” 哈啰集团株洲项目经理颜丁明坦言。北斗技术的加持让车辆的定位和决策更加精准,而 5G 网络则保障了远程接管的实时性,这些都让株洲成为自动驾驶试点的理想选择。如今,从国际会展中心到市民中心的 11.1 公里路线,已成为展示株洲智能交通成果的名片,33 家企业代表在近期的北斗时空子链生态活动中亲身体验后,纷纷对这里的应用成果表示认可。
![]()
这种产业、政策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让株洲成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 “试验田”。截至 9 月,已有 170 辆哈啰智能网联车获得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资质,随着试点的推进,运营范围还将逐步扩大到荷塘、石峰等其他区域。
四、热潮之下:自动驾驶离 “全民普及” 还有多远?
当株洲街头的无人车引发热议时,一场关于 L4 级自动驾驶落地难题的讨论也在行业内持续升温。尽管哈啰 Robotaxi 取得了不错的试点成绩,但要实现从 “特定区域” 到 “全域覆盖”、从 “示范运营” 到 “全民普及” 的跨越,还有几道难关需要攻克。
技术层面的 “长尾效应” 仍是最大挑战。在实验室里,自动驾驶系统能应对 99% 的常规场景,但现实中的极端情况层出不穷:暴雨中激光雷达探测距离骤降、施工路段导致高精度地图失效、无保护转向时遇到加塞车辆…… 这些小概率事件却成为技术落地的 “拦路虎”。武汉曾发生过百度无人车在暴雨中误判路况导致追尾的事故,暴露了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短板。
哈啰的技术团队也在积极应对这些问题。他们正在联合株洲本地企业共建极端场景数据库,收集湖南地区常见的暴雨、强逆光等天气下的路况数据,通过 AI 大模型训练提升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依托北斗技术的实时更新能力,让高精地图能更快响应道路变化,减少因地图滞后导致的决策失误。
法规与伦理的困境同样不容忽视。目前国内尚未明确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界定标准,一旦发生事故,责任该归于车企、技术提供商还是远程驾驶员?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德国慕尼黑法院曾审理过一起自动驾驶伦理诉讼:车辆为避让儿童闯入机动车道导致乘客重伤,最终法院判决车企承担责任,理由是 “算法不能凌驾于人类基本道德准则之上”。
株洲搭建的第三方数据监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责任认定提供了依据。该平台存储的车辆运行数据,能清晰还原事故发生前后的每一个细节,帮助界定责任方。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还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比如正在起草的《自动驾驶伦理决策指南》,拟将 “最小化整体伤害” 作为算法决策的核心原则,这或许能为行业提供统一的伦理标准。
成本与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是自动驾驶能否普及的关键。目前一台 L4 级自动驾驶车辆的成本比传统车型高出 40%,仅激光雷达就价值 8 万元,再加上芯片和冗余控制系统,前期投入巨大。滴滴自动驾驶 CEO 曾坦言,每辆车的研发成本够造 10 台顶配 Model 3,但日均订单却不足 30 单。
哈啰正在通过规模化运营摊薄成本。随着获批车辆数量增加到 170 台,单位运营成本已逐步下降。未来一旦实现收费运营,若定价略高于普通出租车但低于专车,有望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此外,车辆收集的海量真实路况数据,能反哺技术迭代,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还有公众信任度的问题需要时间化解。尽管株洲已有 3 万人次体验过无人车,但仍有不少市民对 “机器开车” 心存顾虑。英国外教马修在体验后连连赞叹 “安全又智能”,但他的邻居张阿姨却始终不敢尝试:“万一机器出故障了怎么办?还是有人开车踏实。” 这种信任鸿沟,需要通过更长时间的安全运营和更多人的亲身体验来填补。
五、出行革命:当无人车遇见 “未来城市”
在株洲北斗规模应用指挥部办公室的大屏幕上,170 辆智能网联车的实时位置闪烁不停,每辆车的行驶轨迹、传感器状态、乘客信息都清晰可见。这里不仅是无人车的监控中心,更是这座城市迈向 “智慧出行” 的神经中枢。
哈啰 Robotaxi 的落地,只是株洲北斗应用场景的一个缩影。这座规划了 140 余个北斗应用场景的城市,正在将卫星技术从 “天上” 拉到 “身边”:农业领域的精准灌溉、消防领域的智能救援、城市治理的实时监控…… 而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将打通交通出行的 “最后一公里”,让北斗技术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自动驾驶的意义远超出行本身。它能大幅减少交通事故 —— 据统计,90% 的交通事故由人为失误导致,而 L4 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容错率远低于人类;能提升交通效率,通过车路协同实现车流优化,减少拥堵;还能释放劳动力,让传统出租车司机转型为远程云舱驾驶员或技术运维人员,实现就业转型。
武汉出租车协会的数据显示,无人出租车上线半年后,传统出租车司机收入下降 45%,这引发了对就业问题的担忧。但在株洲,这种冲击被控制在合理范围。目前每天仅 20 至 30 台无人车上路,且定位为 “大众出行的补充”,尚未对传统出租车市场造成明显影响。未来随着技术普及,更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驾驶员群体实现转型。
当被问及无人车何时能开进社区、覆盖全城时,哈啰项目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们计划先完善天元区的点位布局,增加上下客点位数量,明年逐步向其他四区拓展。待技术更成熟、法规更完善后,有望实现‘随时随地’上下车。” 这个时间表的背后,是技术迭代的速度,更是城市进化的脚步。
如今在株洲街头,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习惯这些 “没有司机的轿车”。孩子们会指着路过的无人车欢呼,老人们会主动询问如何预约,外卖骑手会与平稳行驶的无人车默契避让。这些日常瞬间,正在悄然改写着人们对 “出行” 的认知,也见证着一场从 “有人驾驶” 到 “智能出行” 的时代变革。
或许正如 Waymo 前 CEO 约翰・克拉夫奇克所说:“真正的自动驾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如何让科技学会敬畏生命。” 株洲的试点实践告诉我们,这场出行革命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公里的安全行驶、每一次的技术优化、每一位市民的信任,都在推动我们离那个 “零事故、高效率、更便捷” 的出行未来越来越近。当北斗的信号洒满城市街巷,当无人车穿梭在人间烟火中,未来已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