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三点的医院急诊室,依旧灯火通明。
小张捂着腮帮,在排队等待就诊。他才31岁,刚升为部门主管,工作拼到深夜几乎成了常态。半个月前开始的牙疼,一开始他并没太当回事,只想着再忍忍,等忙过这阵子就去看看。
但这天夜里,疼痛难忍,他连止痛药都压不住,只好叫了车进了医院。没想到,这场牙疼,竟然是命运给他敲响的警钟。
![]()
医生例行做了口腔检查,却随即发现他脸色异常、出汗、心跳很快。“你最近有别的症状吗?”医生追问。小张只是觉得近来偶尔胸闷,以为是累的。
检验结果出来,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升高!就在等待进一步检查期间,他突发心梗,短短几分钟,命悬一线。医生无奈感叹:“来的太晚了,如果早一点干预,后果可能完全不同。”
小张的妻子泣不成声:“他就是工作忙,说牙痛算不了什么,哪里想到会心脏出问题……”
牙疼,和心梗,竟然能有联系?为什么一个年轻力壮的男子会突然陷入生死边缘?其实,很多人都忽视了身体发出的信号,尤其是口腔健康与全身疾病之间的微妙联系。
如果你还以为“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只是句玩笑,不妨跟随小张的经历,重新认识这个常见但又被严重低估的健康隐患。
![]()
很多人认为,牙疼不过是小病小痛。但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口腔感染和炎症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口腔内的慢性炎症(如牙周病、严重蛀牙)会引发细菌进入血液循环,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据中华口腔医学会数据显示,有牙周疾病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同龄人高出约18%-24%。
而牙痛往往是这些慢性炎症的“冰山一角”。
牙齿周围的炎症会影响到血管内皮功能,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国外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晚刷牙次数少于一次的人群,心脏事件风险的发生率上涨了25.5%,远超于爱干净人群。
此外,剧烈牙痛还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短期内可能引发心率、血压的急剧上升,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梗,特别是本身有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人。
小张的病例并不少见。媒体报道中,60岁葛大爷也曾因持续牙痛最终查出急性心梗,而“牙口不好”很可能就是一把隐形的凶器。
长期口腔问题不解决,身体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医生和大量研究总结发现:
心血管风险升高
牙周炎常常导致口腔病菌进入血液,刺激免疫反应,引起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英国一项超过3500人的跟踪研究发现,有明显牙周问题的人,5年内心梗发病率提升13%-20%。
![]()
血压血糖波动大
慢性疼痛、电解质紊乱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血压上升、血糖不易控制。这些微妙波动,恰恰是心脑血管“埋雷”的时刻。
睡眠与精神状态受损(最容易被忽视)
因为牙痛带来的隐性压力,超半数患者夜间睡眠被打断,慢性睡眠差使心脏缺乏深度修复。数据显示,每晚失眠2小时以上者,心梗风险高出正常人18.7%。而精神长期处于焦虑、虚弱,也让身体修复力大打折扣。
慢性炎症蔓延
嘴里的炎症,往往会扩散到全身,引起内分泌紊乱、代谢异常,更别说可能波及消化、呼吸等多个系统。
生活质量严重变差
研究表明,牙痛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情绪抑郁,自我健康评分下降19%-27%。正如小张,连止痛药都压不住的疼痛,让生活全面失控。
看到这里,你也许已经意识到,忽视口腔小问题,损伤的可能不只是“吃饭的家伙”,而是整个健康底线。
![]()
其实,绝大多数“牙痛—心梗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医生建议,中青年尤其要养成这些好习惯:
定期口腔检查与洁牙
建议每年至少2次去正规医院做口腔体检与洗牙,及时发现和处理慢性炎症和隐患。
科学刷牙、用牙线和漱口
用含氟牙膏早晚刷牙不少于2分钟,饭后用牙线清理残渣,必要时配合抗菌漱口水。
警惕反复牙痛信号,及时就医
如果牙疼持续一周以上或反复发作,切忌拖延。“忍一忍”并不可取,越拖只会风险越大。
同时,若伴有胸闷、出汗、心悸等症状,务必立即就诊,排查心血管危险。
![]()
合理作息少熬夜,释放压力
过劳、熬夜会抑制免疫反应,加剧炎症,激发心血管“隐患”。建议每天保证7小时以上高质量睡眠,压力大时可以运动、冥想、倾诉等科学排解。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烟酒
口腔和全身健康密不可分,一份富含维C的饮食,能有效增强口腔屏障力量。同时,烟酒是牙周和心血管双重敌人,要主动远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