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SWIFT系统公布了今年9月的各国货币国际支付数据,其中,美元47.79%、欧元22.77%和英镑等货币的数据波动较小。
但是人民币排名上升,而且关于人民币的支付占比数据,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讨论。
那人民币的支付占比究竟有多少呢?全球第一支付货币又是谁?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编辑:CY
SWIFT数据自相矛盾
这简直就像一场公开的对质,一边是通行全球的SWIFT报告,一边是我国最高金融权威的判断,两者竟然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别急,让我们先戴上侦探的眼镜,看看SWIFT这杆秤到底准不准,问题就出在它的统计口径上,SWIFT就像一个戴着有色滤镜的观察者,它看到的,并非世界的全貌。
第一个大漏洞,就是区别对待,欧元区二十多个国家之间的内部交易,比如德国和法国做生意,通过SWIFT发个消息,就被堂而皇之地计入了欧元的国际支付份额,这简直是“刷单”!
![]()
反观我们自己,庞大的国内支付市场有自己的网银、有自己的大小额支付系统,根本不经过SWIFT,这笔天量的交易,它自然就统计不到。
这是一种天然的不公平,就像两个运动员比赛,一个作弊把训练成绩也算上,另一个只计比赛成绩,这能比吗?更重要的在于,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早就不是SWIFT一条路了!
我们有自己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也就是CIPS,这相当于给人民币修了一条专属的高速公路。
![]()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CIPS已经覆盖全球1700多家金融机构,业务触角伸向了189个国家和地区,上半年处理了402.95万笔,金额高达90.19万亿元。
这些交易,有多少绕开了SWIFT?更何况,我们和俄罗斯、伊朗等国的能源贸易,直接用本币结算;我们和全球32个国家达成了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4.5万亿人民币。
我们坐拥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商,无数单笔低于1万美元的小额支付,SWIFT同样统计不到,好家伙,把这些全加起来,那得是多大的体量?所以,真相只有一个!
![]()
央行行长说的“世界第三”,才是基于全口径的真实图景,而SWIFT的3.17%,只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残影,当我们看清了这层滤镜,再回头看全球货币格局,就会发现更有趣的画面。
老牌货币暮气沉沉
让我们看看那些昔日的霸主们吧,美元,依然是当之无愧的“货币之王”,47.79%的份额,稳坐半壁江山,但它也累了。
美国国家信用的加持还在,石油贸易的捆绑依然牢固,可这艘巨轮的船体,已经开始渗水。
![]()
8月份,它的份额就下滑了1个百分点,别小看这1%,这背后可是上万亿美元结算路径的调整,是亚洲和欧洲的贸易悄悄绕开了它。
欧元呢,这位“千年老二”,靠着欧盟内部贸易的“刷单”,看似稳如老狗,实则内里虚浮,它的25.61%份额,多少有点水分,更像是欧盟成员国抱团取暖的结果,而非真实竞争力的体现。
英国和日本,这两个七国集团的成员,就更不用说了,英镑江河日下,日元在贬值的路上狂奔,它们的故事,充满了“想当年”的无奈,像是两个念叨着昔日荣光,却再也跑不快的退休贵族。
![]()
整个旧体系,都弥漫着一股暮气沉沉的味道,大家都在混日子,无欲无求,但有意思的是,这种暮气中,居然出现了一个异类——加元。
这个往日的“小透明”,在被美国极限施压后,反而被逼出了气势,主动减少对美贸易,转向欧洲和亚洲,结果份额稳住了,腰杆也直了不少,加元的“逆袭”说明什么?
说明旧体系的游戏规则正在松动,说明当一条路走不通时,另辟蹊径,反而能杀出一片新天地,这恰好为人民币的故事,埋下了最好的伏笔。
![]()
人民币另辟蹊径
如果说旧体系是一条拥挤、拥堵的老路,那么人民币干脆自己修了一条全新的高速公路,这条路,就是CIPS系统,176家直接参与者,1552家间接参与者,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这速度,简直就是坐上了火箭。
更重要的是,CIPS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直接结算资金,是“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完美结合,效率比SWIFT高多了,另一条赛道,是货币互换协议。
欧洲央行3500亿,瑞士1500亿,匈牙利400亿,一口气续签5400亿,这相当于给人民币在海外建了一个个“能源补给站”,让贸易伙伴用起人民币来更顺溜,再也不用担心汇率风险了。
![]()
瑞士的钟表对华出口,直接用人民币结算;匈牙利的汽车零部件,也用人民币交易,这条路,正越走越宽,最振奋的,还是在大宗商品领域的突破。
沙特阿美,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首次在对华石油出口中完全使用人民币结算,交易规模超500亿美元,这是历史性的一握!
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的力拓,这些铁矿石巨头,也纷纷接受人民币计价,黑色的金子,正在为人民币铺路。
![]()
从电子产品到基础设施项目,人民币在亚洲贸易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这不是靠喊口号,是实打实的生意做出来的。
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已经证实,人民币在外汇市场的交易金额占比,已经提升到8.5%,超过了英镑的10.2%,看到了吗?
人民币的国际化,早已不是线性爬坡,而是进入了一个“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双轮驱动的加速期,这条新赛道的生态,正在疯狂生长!
![]()
升势已势不可挡
讲到这里,答案其实已经不言而喻,人民币的真实地位,绝不仅仅是SWIFT报告上的那个数字,而是新赛道上奔涌的活力。
按照全口径统计,人民币支付占比预计接近10%,稳稳地坐在美元、欧元之后,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三,这不仅仅是一个排名的变化,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摩根士丹利预测,若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占比提升至10%,每年可为全球企业节省汇兑成本超800亿美元,这是实实在在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强大支撑。
![]()
我们的GDP占全球比重年年涨,金融市场稳步开放,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人民币的吸引力,自然是水到渠成。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今天的领跑开辟新赛道,我们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这股升势,是经济规律,是市场选择,更是时代的大潮。
当世界开始用两种体系来衡量货币,当“被统计的权利”成为新的竞争焦点,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的崛起,更是一个新秩序的萌芽,这股浪潮,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势来了,挡不住。
![]()
结语
真相往往隐藏在统计口径的背后,人民币的真实分量,需要用“全口径”的眼光去丈量,从另辟蹊径到势不可挡,一条自主可控的支付新赛道已经铺开,这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时代选择。
当世界开始用两种体系衡量货币,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未来的秩序将由谁来定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