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安旅行团成立90周年。10月18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旅团员后人代表齐聚新安小学,参加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新安旅行团成立90周年回顾展,重温新旅光荣历史,赓续新旅红色血脉,传承新旅红色基因。
追思:萧湖碧波寄深情
秋雨初霁,积阴未开。10月18日上午10:30,新旅团员后人代表参加完活动开幕会后,来到汪达之墓地,举行庄重的祭扫仪式。
“同学们,别忘了,我们的口号……”随着《新安旅行团团歌》旋律响起,祭扫活动正式开始。铿锵的旋律,把大家的思绪带到了90年前新旅前辈奔走呼号、宣传抗日救亡的岁月。
在敬献鲜花环节,汪达之长子汪如一、长孙汪汀,新安小学张美珍同志分别代表新旅后人和新安小学师生向汪老墓地敬献花篮并细心整理缎带。接着,新安小学师生代表朗诵了诗歌《献给敬爱的汪校长》。“90年,众多面容逝去唯有你依然清晰;90年,悠悠岁月流走唯有你常被记起;90年,您的事迹我们虽未亲历却异常熟悉……”深情的回望,深深的敬仰,化作思念的诗行,在萧湖的波声里久久回荡。听着师生的深情朗诵,汪达之长子汪如一先生几度拭泪,情不能已。朗诵结束后,汪如一先生紧紧握住朗诵师生的手,表达内心激动之情。随后,新旅团员张早之子张晓迟先生代表新旅后人发言,他表示新旅光荣传统是汪达之先生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新旅后人一定继续以先生为精神标杆,将爱国奋进的新旅传统代代相传。
祭扫仪式结束后,全体人员缓缓绕墓一周,表达新旅后人的深沉追思。
访新:新旅传统一脉承
新旅团员后人代表参观了新安小学新校区。在新安小学新区分校,淮剧社团的孩子们现场表演淮剧集体唱,并清唱了淮剧名段《新旅战歌》,赢得一片叫好点赞。在纸艺空间,丰富多样的瓦楞纸艺术作品引得大家啧啧称赞。大家表示,新旅的艺术教育传统在新安小学新区分校得到了最好的延续和传承。看到优美别致的校园建筑,新旅家人们用“最美校园”来点赞,并纷纷拍照留念。在河西分校耕读生活教育馆,新旅家人们看到水车、耧车、犁铧、锄头等传统农具,油灯、算盘、石臼、磨盘等老物件,仿佛重逢了一个个老朋友。抚摸着这些老物件,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了新旅前辈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优良传统。
寻亲:纪念馆里“找爸妈”
10月18日下午,新旅团员后人代表走进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和新安小学校史馆。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个个稚嫩的面庞前,一群白发儿女在细细寻找照片里的黑发父母。 “找到了找到了,这个小孩是我的爸爸!”“妈妈,我在淮安又见到你了!”在父母孩童模样的照片前,这些暮年老人像孩童一样激动不已。他们深情抚着照片上父母的年轻脸庞,与父母合影,与父母对话,仿佛重又回到了父母的怀抱,场景令人动容。
在校史馆,他们细细探寻新安小学成长的足迹:从校貌变迁到课堂创新,从社团实践到社会大课堂,他们看到了新旅光荣传统在新安的代代传承,生活教育思想在新安的创新实践。
观剧:团歌铿锵唱大风
新旅家人们和学生师生一起观看儿童剧《新安旅行团》。舞台上,90年前革命往事历历呈现:在运河码头,孩子们怀着“讨饭也要去宣传抗日”的决心,在绵绵秋雨中踏上征程;在南京市政府,孩子们为了宣传抗日救亡而与市长据理力争;滴水成冰的寒冬,团员忍着饥寒在上海街头叫卖国难地图;桂林大轰炸,敌机隆隆,他们倔强地挺直腰,向着天空高唱《岩洞教育歌》;盐阜区根据地反“扫荡”中,他们与敌遭遇,新旅总干事张平只身引敌,掩护撤离,血染芦苇荡…… 看到舞台上父母曾经的风采,很多新旅家人热泪盈眶,台上台下建立起了丰富深沉的情感链接。
瞻仰:海棠依旧思故人
新旅家人们走进周恩来纪念馆,瞻仰周总理的崇高精神风范。在参观过程中,新旅家人们不时交流分享周总理、邓大姐与新安旅行团的深厚情谊,感念周总理对新安旅行团的拳拳关爱之情。新旅家人们还走进漕运博物馆,在淮安古城悠久深厚的漕运文化中沉浸流连、探古寻微……
九十载云卷云舒,风华当年话峥嵘;九十载花落花开,薪火赓续传血脉。两天的活动,新旅家人们追思先辈,寻访根脉,畅叙往事,接续薪火,把新旅的故事一代一代讲下去,用新旅的火炬照亮家国情怀,照见责任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