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阿特丽斯·伊库西(Beatriz Ychussie)的学术生涯看起来非常顺利,她曾在丹麦罗斯基勒大学工作,2015年和2016年发表了四篇论文,并为多家知名期刊审阅过多篇稿件。
但几年后,她一系列研究戛然而止。其中三篇论文所发表期刊的出版商调查发现,这些研究不仅存在缺陷,而且伊库西此人根本不存在。
她的名字属于一个由26名虚构作者和审稿人组成的网络,该网络渗透了总部位于伦敦的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四本期刊。
这些虚假学者是由论文工厂捏造出来的。通过虚构一批伪科学家,论文工厂可以持续供应稿件和有利的同行评审意见,确保其稿件得到发表。
这家特定的论文工厂使用了24个虚假作者和审稿人,发表了55篇文章,这是已披露的同类案件中规模最大的之一。经过漫长调查,施普林格·自然撤回了这三篇论文。
其他出版商也发现了类似的造假行为,其中虚构审稿人比虚假作者更为常见。研究人员承认,这类欺诈行为可能并非普遍问题,但真实规模尚不清楚。
论文工厂也可能冒充真实存在的研究人员,盗用其身份以使投稿显得合法,并增加发表机会。
大多数出版商在接收投稿前会对作者身份进行核查。有些依赖简单的检查,例如研究者是否使用了来自官方机构的电子邮件。其他则采用多种测试,例如,《Frontiers》期刊会交叉参考研究人员记录并查找其既往发表的成果。他们还会要求作者确认论文上列出的其他合著者的贡献。
但验证身份很困难,因为期刊编辑、审稿人和作者通常通过电子邮件或投稿系统进行远程沟通。科学出版主要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关于是否采取更严格措施的讨论一直在进行,例如,要求使用机构电子邮件或通过使用大学凭证的系统登录,甚至有人提出可要求提供护照或驾照等文件。
但英国Sage Publications的研究诚信副主任阿迪亚·米斯拉(Adya Misra)表示,此类身份检查有可能将不在知名机构工作的学者、早期研究者以及没有机构电子邮件的中低收入国家人士排除在外。期刊编辑可能也不愿意扮演这种角色,对每份投稿进行身份核查。
虚构的研究者
2018年,一位读者发现了两篇存在缺陷且几乎完全相同、于前一年发表在两家期刊上的论文,并提醒了期刊工作人员。这些期刊的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发现,两篇文章都使用了虚构的审稿人。
这仅仅是个开始。这些虚假审稿人曾以作者身份出现在更早的论文中(包括发表问题论文的那两家期刊在内的一些期刊,允许作者推荐自己的同行评审人)。因此,一旦这两个虚构姓名成为已发表过成果的作者,他们就可以被反复推荐为审稿人。
在2013年至2020年间,该论文工厂在13名虚构审稿人和13名虚假作者的帮助下发表了55篇论文。
这些虚假作者大多数只出现在一篇文章中,但被推荐为审稿人达68次。另外13个虚假身份没有发表记录,但被邀请审稿25次。当施普林格·自然联系据称雇佣这些研究人员的机构时,那些大学确认从未有过这些职员。
施普林格·自然的研究诚信负责人蒂姆·克斯耶斯(Tim Kersjes)指出,有发表记录的人比没有记录的人更常被邀请审稿,这一事实解释了论文工厂为何首先要不厌其烦地用假名发表论文。
施普林格·自然花了两年时间调查这个伪科学家网络,最终发现他们很可能是一家论文工厂的"作品",并于2021年初撤回了所有受影响论文。
虚构身份只是身份欺诈的一个例子。论文工厂也可能冒充真正的科学家,伪装成作者、审稿人或客座编辑,将低质量或捏造的成果塞进期刊。在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一项研究中[1],雅典经济与商业大学的软件工程师迪奥米迪斯·斯皮内利斯(Diomidis Spinellis)在某期刊上发现了48篇可疑的文章,他怀疑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
其中一篇在未经他知晓的情况下将他列为作者。其他文章将著名大学的研究人员列为合著者,但使用了错误或非机构的电子邮件地址,而且其中一些研究人员在文章发表多年前就已去世。
![]()
一项调查要求12家出版商评判特定形式的身份操纵及其他欺诈行为的频率:位列榜首的是虚假内容、虚假审稿人及虚假评审意见
即使是有效的机构电子邮件地址也不能完全防范身份欺诈。8月份发布的一篇预印本[2]指出,在OpenReview.net(一个用于管理同行评审工作流程的平台)上发现了94个虚假个人资料。除两个外,其余都使用了与知名大学相关的电子邮件;剩下的电子邮件来自已关闭的机构。
这项由包括OpenReview研究人员在内的团队进行的分析发现,冒名顶替者创建了真实机构电子邮件的别名。这些别名将收到的邮件转发到冒名顶替者控制的电子邮箱。
期刊该如何核查?
目前尚不清楚学术出版中身份造假案例的数量是否在增长。《Frontiers》期刊的研究诚信负责人埃琳娜·维卡里奥(Elena Vicario)表示,这种情况在《Frontiers》期刊中很少见,通常涉及的是冒充真实个人。
理查森表示,其他形式的不端行为可能更值得关注。"我的直觉是,人们以自己的名义从事不道德或不端行为,远比冒用他人名义从事不端行为的问题严重得多。"
尽管如此,虚构身份和盗用身份的案例仍不断出现,一些人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加剧这个问题。因此,出版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他们加强核查。
出版商越来越多使用的一个平台是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RCID),该服务于2012年推出,是一个免费的身份识别服务,个人可用其记录自己的学术论文和其他研究活动。约有1000万研究人员每年至少使用一次ORCID,很多出版商会要求投稿作者提供其唯一的16位ORCID标识符。注册的研究人员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都会保留该标识符,即使更换工作或机构。
然而,ORCID并不提供身份证明。任何人都可以在该平台注册,目前没有系统的机制来防止或删除重复账户。
但该平台确实要求其近1500个成员组织(包括出版商和资助机构)通过确认隶属关系、成果物、资金或同行评审来为其记录做出贡献。这些经过验证的条目,称为信任标记,会以绿色勾号显示在研究人员的个人资料上。
"这是一个社区信任网络,"ORCID的产品总监汤姆·德默维尔(Tom Demeranville)说,"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我们就能为所有人建立一个非常有用的系统。"
但一些出版商只要求投稿的通讯作者提供ORCID标识符[3],这限制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因此,ORCID与其他策略结合使用可能效果更好。这是由总部位于荷兰海牙的行业组织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STM)于2023年底成立的身份核查专家工作组得出的结论之一。
该工作组已发布了两份关于其发现的报告[4,5]。3月份发布的最新报告[5]推荐了一个结合风险与信任指标的框架,出版商可用其确定对身份验证的置信度。
除了ORCID信任标记,报告还建议审查机构电子邮件地址,并通过机构登录系统确认隶属关系。该框架还提供了备选方案,例如与研究人员或其大学进行电话或视频通话,或要求提供身份证明或护照。
报告作者之一科尔斯强调,是否遵循该报告的建议以及如何将其纳入工作流程,取决于出版商自己。
另一个探索学术出版信任标记的倡议是United2Act,这是学术出版利益相关者(包括研究者、学术侦探、出版商和研究所)的合作组织,与STM成员有所重叠。其信任标记工作组建议在筛查作者、审稿人和编辑时使用观察名单,并举例说明了诸如研究诚信网站Retraction Watch和PubPeer等例子。
如何确保公平
一些研究人员担心,更严格的检查会给中低收入国家的学者、独立研究者、所在机构不知名的研究者、初期研究者带来负担。
尽管STM的工作可能"使身份验证更容易完成",但"最终仍然需要人工去核查"。日益增长的投稿量,使得手动核实每个被标记的作者或审稿人身份"不可能"完成。
科尔斯表示,STM正在继续完善其框架,并收集全球研究人员关于其建议可行性的反馈,同时也在试验技术工具以实施该框架。
一些初创公司已经介入提供此类工具。今年早些时候,ORCID的创始执行董事劳雷尔·哈克(Laurel Haak)及其同事推出了一个名为VeriMe的身份验证平台,并获得了伦敦公司Digital Science的初创资金。哈克表示"将其视为对ORCID服务的补充"。
用户完成认证并填写其隶属机构、机构电子邮件、ORCID个人资料等信息后即可在平台注册。该服务的付费层级会提供护照和官方身份文件验证。然后,平台通过一系列是非问题运行这些信息,并将结果发布给使用该系统的人。该工具可集成到出版商、机构或资助者运行的系统中,其开发团队希望这能增加欺诈者利用系统的难度。
一些期刊已开始使用自动化工具分析作者活动信息,以标记可疑稿件。例如,Digital Science开发的一款工具会查看论文作者之间的关系,以发现可能指向论文工厂活动的趋势,例如作者列表中包含不相关领域或遥远地区的贡献者。
对一些人来说,仅靠身份检查无法解决问题。"查看某人的护照并不能告诉你他们是有良好记录的人,还是参与过不端行为的人。"
西北大学的元科学家里斯·理查森(Reese Richardson)同意这一点。他警告说,这些系统可能催生新形式的造假。理查森指出,在学术激励持续重数量轻质量的环境下,论文工厂总能找到新的方式来蓬勃发展,以及找到新的研究人员作为销售对象。
2016年,伊库西的第四篇也是最后一篇论文发表。2020年,该论文也被撤回,而她则永远消失了。
然而,她的创造者却是真实存在的,而像伊库西这样的“幽灵作者”,可能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Spinellis, D. Res. Integr. Peer Rev. 10, 8 (2025).
2.Shah, N. B., Bok, M., Liu, X. & McCallum, A. Preprint at arXiv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508.04024 (2025).
3.Digital Science, Porter, S., Draux, H., Wastl, J. & Campbell, A. Australian National Persistent Identifier (PID) Benchmarking Toolkit (Digital Science, 2025).
4.Northover, R. et al. Trusted Identity in Academic Publishing: The central Role of Digital Identity in Research Integrity (STM, 2025).
5.Northover, R. et al. Trusted Identity in Academic Publishing: The Researcher Identity Verification Framework (STM, 2025).
文章整理自:Nature. 2025;646:792-79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341-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