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2024年发布的最新统计,截至当年,印度总人口已达到14.51亿,正式超过中国的14.08亿,跃居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
2
报告进一步指出,尽管中国在2024年迎来了约954万名新生儿,但同期死亡人数却攀升至1093万,自然增长呈现负值,全年的人口增长率录得-0.99%。
3
与此同时,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已达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
![]()
4
联合国据此预测,若当前生育与死亡趋势长期延续,到2055年,中国总人口或将回落至13亿左右,甚至可能更低。
5
与此相伴随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逐步萎缩,预计可参与生产的劳动力将从目前的8亿人下降至7.5亿上下。
![]()
6
著名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曾做过推演:按照现有发展轨迹,到2060年,也就是四十年后,印度的人口总量或将达到中国人口的三倍之多。
7
那么,这一预测是否具备现实可能性?中印两国未来的人口格局究竟会如何演变?
![]()
8
中印人口变化的原因
9
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其根源可追溯至1979年开始实施的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推行多年,导致出生率断崖式下滑。虽然后续陆续放开二孩、三孩限制,但此前长达数十年的低生育断层,已成为当前老龄结构失衡的核心成因。
![]()
10
而当下年轻人普遍不愿生育,更多源于现实生活压力的巨大挤压。购置房产、汽车往往已让年轻夫妻背负终身债务,若再添子女,还需承担教育支出、婚嫁成本等长远开销。
11
在这种经济重压下,每日为生计奔波的年轻人,又怎能轻易做出生育决定?
![]()
12
即便选择生育,多数家庭也仅限一个孩子。虽然部分家庭积极响应国家鼓励,生育两个或三个子女,甚至出现多胎现象,但这类情况在全国范围内仍属极少数。
![]()
13
更值得深思的是,许多新生代儿童自出生起便处于资源匮乏的家庭环境中,被贴上“寒门难出贵子”的社会标签。即便成年后进入职场,大多数人仍将从事基层体力劳动,难以实现阶层跃迁。
![]()
14
反观印度,尽管早在1952年就启动了全球首个国家级计划生育项目,但由于执行力度薄弱,未能对中国式的强制手段进行全面复制,因此对民众生育行为的干预极为有限。
![]()
15
印度政府也曾尝试推行限制措施,例如对拥有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取消福利补贴,然而此类政策最终因社会阻力过大而中途搁浅,未能持续落实。
![]()
16
此外,宗教信仰也在深刻影响印度人的生育观念。印度佛教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若无儿子点燃父母火葬时的柴堆,亡魂将无法升入天堂。
![]()
17
加之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多子多福”思想,以及盛行的嫁妆制度——女儿出嫁需支付高额彩礼,使得家庭更倾向于生育男孩以避免经济负担。
18
因此,在许多印度家庭看来,生育儿子不仅是一种文化使命,更是维系家族尊严与精神归宿的关键任务。
![]()
19
正是这种强烈的生育驱动,造就了印度庞大的青壮年人口基数。尽管就业岗位数量有限,竞争异常激烈,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将制造基地转移至印度。
![]()
20
相较之下,中国受早年计划生育影响,如今正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虽然总人口仍接近14亿,但实际可用的劳动人口仅略超一半。过去工厂常年爆满的盛况,如今已被招工难所取代。
21
面对如此局面,中国是否会束手无策,任由形势恶化?
![]()
22
中国能否改变现状?
23
事实上,国家早已意识到人口结构失衡的风险,并提前布局应对策略。除全面放开二孩、三孩政策外,还推出延长产假、发放育儿津贴、建设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等一系列配套举措,同时着力减轻医疗与教育领域的家庭支出压力。
![]()
24
例如山东泰安市北上高村采取了极具激励性的措施:生育第二个孩子奖励2万元,第三个孩子奖励3万元,同时还免除幼儿园学费,政策诚意显而易见。
25
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激励并未带来生育意愿的明显回升。
![]()
26
究其根本,问题不在于政策缺位,而在于民众真实生活压力过高。理论上讲,若无房贷车贷、孩子可以粗放养育,或许压力尚可承受。但在当今社会,谁能真正摆脱住房与交通的财务枷锁?
![]()
27
以一线城市为例,普通家庭月收入中,高达45%用于偿还房贷,另有48%投入子女抚养,剩余不足7%才用于全家日常开销。
![]()
28
即便政府提供一定补贴,相较于高昂的育儿成本而言,几乎杯水车薪。更有甚者,某些领域出现“政策红利刚出,商家立马涨价”的怪象,最终补贴资金反而流入了资本口袋。
![]()
29
不过,积极信号正在显现。目前多个地区已开始探索新型支持模式。北京延庆区便设立了普惠托育试点项目,无论公办还是民办机构均可参与,服务覆盖0至3岁婴幼儿,将托育服务纳入公共职能范畴,极大缓解了家长照护压力。
![]()
30
此外,不少大城市正试点灵活用工机制和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帮助有子女的父母更好协调职业发展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关系。
31
针对老龄化挑战,山东部分地区已为老年人配备智能健康监测手环,并搭建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实现资源统一调度与精准服务供给。
![]()
32
结语
33
归根结底,解决人口危机不能效仿印度一味追求“多生快生”,关键在于系统性破解住房、就业、教育三大民生难题。
34
唯有像北上高村那样,既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又保障稳定的就业机会,让每个家庭切实做到“生得起、养得好”,才能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生育意愿。
35
只有当生育成为一种安心的选择,而非沉重的负担,中国的人口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有希望真正开启。
36
信息来源:印度将成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是“人口红利”还是“人口负担”?——每日经济新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