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西安沣东第二小学的美术教室已有了动静。刘雯蹲在地上,用湿抹布擦拭着昨天学生创作时溅在瓷砖上的颜料,阳光透过窗户,在她沾着彩渍的手背上投下细碎光斑。今天是陕西省国培浸润式跟岗培训在沣东第二小学的第二天,刘雯要带着孩子们上一节非遗面塑体验课。她直起身揉了揉腰,教案本上密密麻麻写着教学步骤:“①观察凤翔泥塑《吉祥有余》细节(10分钟);②示范面团配色与花瓣捏制手法(15分钟);③分组创作传统人物,重点指导工具使用力度……”
这是刘雯从教八年来的寻常早晨。作为沣东第二小学美术教研组长,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备课、授课、辅导中,将“以美育人”的理念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示范、每一次与学生的俯身交流。
一、课堂深耕:把知识点拆成“可触摸的细节”,“美术课不是‘随便画画’,得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么画’。”刘雯的教案本里夹着一沓泛黄的观察笔记,里面画着平时的素描,从凤翔泥塑、马勺脸谱到剪纸样稿,这是她为《家乡的艺术》主题课做的前期调研。
非遗课堂上,她同样注重细节的传递。去年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她特意从非遗传承人处学习面塑基础技法,将面团的配比、上色、塑形拆解成“可触摸”的步骤。“面塑和黏土不同,面团需要‘醒’半小时,捏花瓣时指尖要轻转,才能做出自然的弧度。”她在讲台上演示用红色面团捏制石榴,学生围在桌边,盯着她手中逐渐成型的果实,连平时爱走神的男生都探出身子:“老师,能给石榴籽加金色吗?像撒了糖霜!”那节课后,学生们创作的“面塑石榴”成为他们对非遗理解的具象化表现,标签上写着:“我们用面团留住了秋天的甜。”
面对课堂上的“特殊情况”,她总有朴素的办法。班里曾有个上课爱走神的男生,刘雯发现他总在课本边角画机器人,便特意准备了“零件拆解图”:“今天我们用几何图形拼机器人,三角形做肩膀、圆形做关节,试试?”男生眼睛一亮,整节课专注地拼出了“会变形的机器人”。课后,刘雯在他的作品上贴了张便签:“你的机器人关节设计很巧妙,下次试试给它画个能量核心?”如今,这个孩子的科幻主题画作已连续两年获区级奖项。
“刘老师的课有‘钩子’。”同事这样评价。她的“钩子”是把知识点拆成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小任务:教剪纸时,先让学生对折纸张感受对称;讲色彩时,用水果糖纸拼贴色环;就连收拾工具,也设计成“材料分类小比赛”。“美术课的纪律不是管出来的,是让孩子觉得‘有事干、有意思’。”她说。
![]()
二、教学创新:在“跨界”中找教育的落脚点,“美术老师不能只守着画板。”作为教研组长,刘雯的办公桌上总堆着其他学科的教材。2022年“双减”政策实施后,她牵头设计了“学科融合美术课例集”,其中《古诗里的色彩》一课,让学生根据“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诗句,用水彩表现光影变化,再结合语文老师讲解的意境分析,作品里的柳树不再是简单的绿色,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色调。
跨学科教学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和科学老师合作“废旧材料变变变”课时,学生用塑料瓶做的“火箭”总立不稳。刘雯带着学生反复试验:“瓶底装沙子增加配重”“倾斜45度角剪翅膀”,最终孩子们不仅做出了能站立的模型,还在报告里写道:“原来美术和科学一样,都需要试错。”这个课例后来获西安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篮球场墙绘的“体育+艺术”实践更凸显了她的创新智慧。2024年秋季,学校翻新篮球场,刘雯主动请缨带领五年级学生参与墙绘创作。“不能只画简单的线条,得让孩子们看懂‘运动的美’。”她带着学生观看篮球比赛视频,定格投篮、运球的瞬间,用速写记录肌肉的张力;又联合体育老师讲解人体比例:“膝盖弯曲的角度不同,速度感就不一样。”学生们分组设计了“篮板飞人”“运球少年”等主题画面,连篮筐周围都画上了渐变的“能量光圈”。施工时,她踩着梯子教学生调配颜料:“天蓝色加白,画天空背景;橙色加黄,表现阳光洒在球衣上的感觉。”一个礼拜的时间,原本单调的灰色球场变成了充满活力的“运动艺术空间”,有路过的体育老师感慨:“现在学生打球都更有劲了,说要‘跑进画里去’!”
2024年秋季的笼式球场墙绘项目,更体现了她的“务实派”作风。接到任务时距验收只剩3天,她没找专业团队,而是带着五年级8名学生“打攻坚战”。每天上完课后,她蹲在球场边,手把手教学生调颜料:“天蓝色加一点白,才能画出天空的通透感。”遇到构图问题,她让学生用粉笔在墙上打格子:“这就像数学里的坐标,横5格、竖3格,人物比例就准了。”最让人感动的是贺芳军校长在百忙之中也参与进来,那面30米长的墙绘上“为梦启航超越自我”是贺校长对孩子们的肯定与祝福。最终,主题墙绘不仅按时完工,还成了周边学校参观学习的案例。
![]()
三、以爱育美:在“小事”里藏着教育的温度,“刘老师的办公桌有个‘百宝箱’。”学生们说。里面装着创可贴、解压玩具、空白画纸,还有一沓厚厚的“情绪日记”。有个孩子因父母离异不愿说话,刘雯每天让他画一幅“心情画”,从最初全是黑色线条,到后来慢慢出现黄色色块。三个月后,孩子在画上画了两个牵手的小人,旁边写着:“左边是我,右边是刘老师。”
她的“课后服务”从不走过场。每周三放学后的美术兴趣小组,她带着学生画速写、做手工,有时还会把自己的画册带来:“看,这是老师大学时画的素描,当时线条也歪歪扭扭。”去年冬天,为了指导学生参加省级绘画比赛,她连续三周周末泡在教室,用保温杯里的热水焐热冻僵的画笔,陪着学生改稿到天黑。最终,学生的作品在第九届“希望颂-全国青少年书画艺术大展”中荣获儿童画类一等奖。
这些年,她的辛勤付出为学校赢得了诸多荣誉:辅导学生荣获全国及省市区级奖项累计20余人次,美术组也多次获评“优秀教研组”,助力学校美育工作持续发展。
在西安沣东第二小学的美术教室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画笔与纸张的摩擦声,和师生间轻声地交流。刘雯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多么宏大的叙事,而在于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把每一份热爱融入日常——这,正是一线教师最动人的专业与专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