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只存不花”背后:房地产支柱作用与经济循环困局
现在,居民“只存款不消费”的现象愈发明显,成了当前经济中的一个特殊问题。
我看到一组数据:2020年之前,居民存款总额约70万亿元;可到了2025年的现在,这一数字已突破160万亿元——短短5年,居民存款足足增长了90万亿元。为什么大家会把钱都攥在手里呢?
其实普通家庭并非没有消费能力。咱们本来就有省吃俭用存钱的习惯,但这几年的“存钱”,早已不是单纯的习惯,而是一种“应对”——对经济低迷的主动应对,所以大家才会紧紧攥着钱不肯松。
这种现象直接导致银行资金大量堆积。早有说法称,M2(广义货币供应量)规模应大致是GDP的2倍。目前我国GDP约136万亿元,对应合理的M2规模约270万亿元,可实际数据却达到了335万亿元。这么多资金常年趴在银行里不流动,像被“堵死”了一样,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些年的经济下滑、就业岗位减少、居民收入水平下降,追根溯源,都是从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开始的。
而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的核心原因,很多人没看清——其实是作为经济支柱的房地产行业出现了颓势。要知道,房产占居民家庭财富的60%到70%,一旦这个“最大资产”贬值,居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还债,甚至可能从“正资产”变成“负资产”。这种情况下,大家想的不是拿钱消费,而是攥紧手里的资金,应对可能到来的资产进一步下跌。
换个角度看,前些年楼市向好、经济旺盛时,人们觉得就业容易、赚钱也容易,对未来生活有信心,自然愿意消费。过去总有人觉得“不买房,钱就会花在别的地方”,可现在现实是:居民不买房,其他东西也很少买了。
要知道,过去居民消费里“大件”占比高,不只是买猪肉、白菜这些日常用品。买了房子,才会间接带动钢铁、水泥、玻璃、陶瓷的需求;买了房子,才会装修,才会有家居、家电的消费——没房子,买了空调都没地方挂。所以说,消费不是空谈,得有具体的需求支撑,而房子恰恰是很多消费的“起点”。
一旦居民不买房,很多相关行业的消费需求就会直接消失。所以国家出台“以旧换新”等政策,想在楼市颓势中尽量减少损失,但“覆巢之下无完卵”,房地产一旦走弱,受影响的行业远不止一两个。就像今年,汽车行业也出现了萎缩,只有军工、航天等国家直接投资的领域保持稳定。
有人可能会说:“我跟房地产没关系,就是个路边摆摊的,能受什么影响?”你不妨看看:写字楼里上班的人少了,来小摊吃饭的人自然就少了——很多看似无关的行业,其实都和“源头就业”挂钩。“就业拉动就业”是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房地产和建筑业能拉动钢铁、水泥、布艺生产,进而带动服务业就业。可一旦房地产这个“源头”堵了,前面的行业衰退,后面的行业也会跟着受牵连。
这就像看病,好医生不会只治“腰疼腿疼”,而是会找到病根——比如某个脏器出了问题。现在我们也能把经济问题“剖开”看:核心症结,就在于没认清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性。
我倒想反问一句:你能找出一个不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国家吗?大概率找不到,唯一特殊的可能是朝鲜——朝鲜没有房地产产业,但有建筑业。
再看国外案例:美国经济哪怕不算旺盛,房价也一直稳步上涨,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美国人会选房地产商当总统;日本曾经历20年经济低迷,就是因为没找到扭转楼市的方向,直到2012年调整策略、参考美国经验,才重新激活经济,年轻人也重拾对未来的希望——这说明在日本,房地产同样是支柱产业。
回到国内,当前我们面临“两个有效需求”的问题:
一方面是高收入居民的有效需求不足——不是他们没钱,而是原来能带动大额消费的“大件”(比如房产)被限购了,所以我一直呼吁放开相关限制;另一方面是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没被满足——他们不是不缺房子,而是缺乏获取住房的渠道。如果能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从“高收入群体放开限购”和“低收入群体保障供给”两端发力,形成大规模有效供给,就能催生新的需求、激活新的消费,经济循环自然会好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