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获悉,南京地铁11号线关键节点长江大桥北站主体结构建设进度已过半,左线盾构顺利贯通,正在推进右线盾构施工。长江大桥北站位于大桥北路与浦珠北路交叉口处,为11号线与S8号线换乘站。施工团队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管理,攻克了异形基坑、近桥保护、复杂地层等难题,为后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
异形基坑套上“钢铁盒子”73米地连墙筑牢安全屏障
11号线长江大桥北站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西侧盾构接收井宽20.6米,东侧异形基坑宽55.9米。“35米的宽度差让基坑像‘受力不均的不规则体’,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该项目总工解释,“就像撕波浪形薯片,指尖发力的地方最容易断裂,基坑倒角位置也会面临同类风险。”
于是,车站设计初期,通过设计73米地连墙及4道混凝土支撑及斜撑的方式。“这相当于给基坑套了个‘钢铁盒子’,配合多道内支撑,直扎岩层,密闭方面能隔绝基坑内外水力联系,同时凭借自身的刚度和深度也能抵抗地层变形。”项目总工说。
车站处于长江漫滩地区,地层复杂,淤泥质粉质黏土层较厚,这种特殊土层遇到施工及降水的扰动影响时,会产生长期压缩变形。应对这一难题,基坑内设置了智能支撑伺服系统,通过自动补充轴力的方式,控制地层扰动,同时搭配“打点滴”式的降水回灌系统,配合智能中控系统,实时观察地下水位的变化。
大桥45米处“贴身施工”毫米级监测守护建筑安全
长江大桥北站的东端头井到长江大桥36号桥墩约45米,每一步施工都像“在文物旁绣花”。项目总工介绍,施工前,团队展开了全面排查:“我们对周边环境及在建工程的施工进度逐一登记,科学安排项目施工计划,就是怕多工地叠加施工影响大桥安全。”
![]()
施工时,项目在长江大桥36号桥墩外围筑起一圈MJS全方位高压喷射技术隔离桩,20个加密监测点像电子眼一样,24小时自动采集数据,白班夜班都有专人巡视拍照,实现毫米级监测预警。
车站东端头盾构接收井施工时,为保障围护结构的稳定性,四道钢支撑采用伺服轴力补偿,76根钢支撑全接入智能伺服系统,轴力误差控制精准,实现大桥变形量“零超标”。
穿越“夹心饼干”地层创新工艺破解地质难题
长江大桥北站穿越粉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及粉土夹层,底部为强透水砂层。“地层像‘夹心饼干’,上面是软黏土,下面是强透水砂层。”项目总工用比喻的方式解释施工难点。
应对这一挑战,施工单位创新采用“以刚制软+结构强化”技术方案:将地下连续墙深度延伸至岩面,形成稳固支护体系,先把“地基”扎稳,再用混凝土支撑“以刚制软”。
开挖过程中,第一道和第四道支撑选用混凝土支撑增强刚性,同时将垫层加厚至40厘米并增设临时支撑,通过多重结构强化,成功抑制基底隆起,实现复杂地层安全穿越。
像11号线长江大桥北站等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重要节点,市建委轨道站紧扣关键节点施工前条件核查,关注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批及论证全流程,同时常态化督促现场做好人员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材料质量管控与设备运维保障,共同守护工程建设安全底线。
通讯员 宁建轩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伟娟
(通讯员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