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集体消失,文化正在断脉,石家庄的各个大学本部,正被碾碎在钢筋混凝土的轰鸣里。
![]()
各位庄主好,庄里事,庄里叨,我是庄里周一叨。
河北地质大学原址地块,后天就要摆上货架,正式接受资本的检阅,这也将是过去十年来,石家庄最具看点的一次“金脉”之争。
锤音未动,血已燃起。
![]()
自媒体们就像嗅到了血的腥味,开始提前为这块地敲锣打鼓,鸣唱高歌,并预判将拍出怎样的天价,创下怎样的历史,而谁:
又是执掌这块地的王者。
今天咱荡开一笔,不谈地,不谈房,谈谈河北地质大学在石家庄的城中心“消失”之后,所带来的:
集体记忆消亡和遗憾。
7月26日,河北地质大学正式搬迁并开始拆除。在推土机的嘶吼声中,老教授攥着地质锤的手在发抖。
![]()
他脚下这片20公顷的土地,曾是震旦纪岩石的研究圣地,后天或将变成容积率2.5的“建华南豪宅”。
而这样的场景,已是石家庄三年内:
第二次上演。
2023年,河北科技大学裕华路校区被中海地产16.63亿吞下,17栋高端住宅拔地而起,轻化工实验室成了售楼处的吊灯。
而在早之前,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体育学院、河北地质大学……一连串响当当的名字,早就把自己的新校区落在正定。
往后,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也将成为“正定高校军团”的一员,入列到:
正定新区。
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城市中的文化符号,因地块小,扩展受阻,已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排名的争上。
学校想扩建个新实验楼,想修个标准点的操场,统统:
没有空间。
而把几万学生挤在小小的“象牙塔”里,别说发展了,连舒展一下身体都难。
这就成了一个死结,老城区给了学校浓厚的烟火气和便利的交通,但也给它戴上了一道无形的“紧箍咒”:
把学校的未来锁死在了当下。
试想,当一所高校的物理空间被限制,它的学科建设、招生规模、科研能力,都会跟着碰壁,那惟一的选择就是:
出走!
但伴着这种无奈的“出走”,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当象牙塔让位给商品房,我们也在肢解一座城市最要的东西:
精神与灵魂!
如今的正定新区的大学们,正规模性集结,或许也即将成为“大学城”。
这让我想起了廊坊大学城,也叫东方大学城。
1999年,乘着高校扩招的东风,为缓解北京高校空间不足的压力,由企业投资、政府支持,在河北廊坊兴建了东方大学城。
其初衷是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让高校能:
一心一意搞教学。
在2000年建成初期,它以崭新的软硬件设施吸引了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院校入驻。
2001年,某领导人曾视察并称赞其“是一个创举”,使其声名鹊起。到2003年前后,入驻院校一度超过20所,汇聚了约5万名学生,商业也一度十分繁荣。
但好景不长,大学城很快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是远程办学弊端:
对于北京的高校而言,异地办学带来了教师通勤疲惫、两地管理不便、师生课后交流困难等诸多问题,尤其在“非典”期间矛盾集中爆发。
其次,是债务与土地问题:
初期激进的开发模式导致开发商债务高企(据2004年报道,总负债约22亿元)。更严重的是,其教育用地被用于建设高尔夫球场、别墅等商业设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上述问题叠加,加之自身发展策略调整,许多北京知名院校陆续将主校区迁回,导致大学城院校数量锐减。
叨主当然不希望东方大学城的故事在“正定新区”重复上演,同时,也非常希望石家庄的大学也能借势迎来全新的:
靓丽转身。
但也不得不说,当大学们陆续离开,一个个文脉记忆“消失”,我们的文脉正在被撕裂,就像看着一位位大师或先生,从我们身边离去:
遗憾终会在内心翻涌。
有一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当河北地质大学南门羊肉泡馍店挂出“最后三天”横幅,书店老板老张的哀嚎刺痛人心:“学生走了,这条街的魂就散了!”
是啊,当经济密度碾压知识密度,当土地估值取代人文估值,再高的GDP,或许也堆不出一座城市的尊严。
而伟大城市的标准,不是商品房的摩天高度,而是它能否容下:
一张安静的书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