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站在游人如织的那云度假村前,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岭脚村村民雷贤环心中百感交集。眼前这片洁白雅致建筑的所在地,曾是他挥洒了8年汗水的地方——包山铁矿。
那云度假村坐落于鹤溪街道原扫口村老鸦尖西麓。白色建筑群依山势而建,那云度假村与苍翠山林、高耸山崖相映成趣。
那云度假村的前身是包山铁矿,距景宁县城仅十几分钟车程。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处废弃的铁矿矿区,矿区内布满矿渣和破碎山体,生态受损严重。
面对这一困境,景宁县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吸引乡贤投资15亿元,打造了名为“那云度假村·悬崖上的天空之城”(以下简称“那云度假村”)的项目。
“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那云度假村建成集矿洞酒店、矿洞博物馆、汤泉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区,实现了废弃矿山资源的增值。”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浙江那云文旅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经营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张萧睿说。
一座废弃铁矿的重生
2015年以前的8年时间里,雷贤环每天与矿洞、卡车为伴。在包山铁矿负责矿石运输的他,每天要将精选后的矿石一车车运往钢厂。
雷贤环见证过包山铁矿的兴盛,也经历了铁矿由盛到衰的过程。
包山铁矿始建于1973年,曾以年采选3万吨的规模成为当地的工业支柱。历经数十年的开采,矿产资源逐渐枯竭,开采难度与日俱增,矿区山顶甚至出现了地面塌陷等地质问题。
2015年,随着最后一辆采矿车驶离,包山铁矿彻底沉寂,留下的是破碎的山体、堆积的矿渣,以及6个幽深的矿洞。
通过矿洞博物馆里的一张张图片,民生周刊记者看到,治理之前,包山铁矿裸露的岩壁像刻在青山翠谷中的一道道“伤疤”,留下的粉尘让周围的树木失去了本色。此外,由于植被被破坏,山体也出现了水土流失等问题。
包山铁矿关停之后,景宁县对矿区开展了系统性修复。为守护绿水青山,景宁县从边坡加固、土壤改良入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
经过修复,矿区的生态得以显著改善:山体滑坡的风险减少,贫瘠的土地重获生机,刺眼的“伤疤”被蔓延的绿色覆盖,一些消失的生物悄然回归。
据统计,治理工程累计完成土地复垦超8.36万平方米,复垦率高达83.55%;在保留部分历史风貌建筑的同时,新种植数千株苗木,为2.8万平方米的土地披上了绿装。经过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废弃矿山实现了生态重生。谈及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丽水市生态环境局景宁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海华说:“这套组合拳治愈了历史的生态创伤,为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废弃矿山变身文旅地标
浙江那云文旅有限公司创始人叶丽斌是土生土长的景宁人,年轻时外出创业。看到老家的铁矿废弃后,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2018年,那云文旅正式开启了那云度假村的建设序幕。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用于对废弃的包山铁矿矿区、矿洞及周边山体的改造。
![]()
在废弃的包山铁矿原址上建成的那云“天空之城”
“以溪河河谷、悬崖脉络为基础,我们将矿区风貌建筑与畲居独特的悬崖、山林、云水等元素巧妙融合,建成矿洞酒窖、矿洞博物馆等沉浸式矿洞景观群落。”张萧睿说。
改造后,那云度假村项目涵盖汤泉、旅宿、康养、矿洞、娱乐、餐饮、艺术、文化八大核心业态。结合亲子体验、在地文化,那云度假村打造丰富的矿洞景观群落,其中地心侏罗纪、地心秘境艺术市集、地心博物馆等已经成为年轻游客热衷的旅游打卡点。
景宁是别具风情的中国畲乡,畲族歌舞、服饰、语言、习俗、医药等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良好,畲族民歌、畲族三月三、畲族婚俗被列入国家非遗。
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多更好的沉浸式体验,那云度假村除了生动展陈包山铁矿的矿业历史外,还深度挖掘利用畲族传统文化。“通过深度融合矿山文脉与畲族文化,在矿洞博物馆、文化体验项目中植入民俗文化展示,吸引了众多国际品牌、千位达人来此打卡。”张萧睿介绍说。
投入运营后,那云度假村还带动当地的就业。“那云度假村直接带动500余人就业,本地员工占比73.1%,还与周边景区及上下游产业‘串点成线、串珠成链’。”
通过设立畲族非遗工坊,那云度假村不定期举办畲族彩带编织、菌菇泥塑、银器手作等非遗活动,推出“畲族公主”旅拍服务。与此同时,度假村还推出“畲乡十大碗”、药膳等传统特色美食,联动本地农户建立食材供应链,展销畲乡高山生态农产品。
“开发式治理”之路
“那云度假村的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不仅是静态的风景,还是能孕育发展动能的宝藏。”刘海华说。
那云度假村开发运营的成功,通过实实在在的数据可见一斑。2024年,那云度假村实现年度营业收入7639.16万元,接待过夜游客10.2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达到1200人次。2025年前三季度,度假村接待量达9.4万人次 ,同比增长约10%。
“那云度假村不是简单地对矿山进行表层修复,而是深度挖掘矿山背后的工业文脉与人文底蕴。依托废弃矿山的山体结构、矿区自然特点以及原有矿区建筑风貌,成功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刘海华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刘海华看来,“开发式治理”的优势在于合理利用,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
如何对废弃矿区治理再利用、变废为宝?那云度假村为废弃矿山资源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径。“如此投资规模的项目且实现零房产配套,在丽水市乃至浙江省都很少见,为今后的文旅项目开发提供了一个新样板。”张萧睿说。
生态修复不是一次性工程,需要长期的资金与技术支撑。立足招商引资,景宁县主动打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的通道,成功吸引民间投资15亿元,为矿山治理提供了稳定且充足的资金保障。
谈及那云度假村的样本意义,刘海华说:“借助资本力量,我们得以引进最新的矿山复绿科技成果,推动矿山综合治理全面落地,更为后续长期维护与可持续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让生态修复的成效可持续、有长效。”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2期、10月2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促进生态文旅融合,探索矿山治理新路(主题)浙江景宁县:废弃矿山变废为宝》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