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事儿得从河南周口太康县芝麻洼乡的一条横幅说起。
白纸红字写着:“秸秆浑身都是宝,谁烧谁家老婆跑!”
落款单位更绝,芝麻洼乡人民政府和太康农商银行并列。
好家伙,一个当地政府,一个金融机构,凑一块不想着怎么帮农民解决秸秆出路,反倒研究起这种标题。
标语一挂出来,网友直接炸锅。
有人拍视频发上网,评论区清一色怒斥:“这是宣传还是骂街?把低俗当有趣,把羞辱当手段?”
更有人翻旧账,类似的标语早在2017年就在河南、河北农村出现过,什么“谁烧秸秆是小狗”
“地里着火送派出所”,套路一模一样。
合着某些基层干部的宣传水平,七八年都没进步过!
眼看舆论压不住了,乡政府赶紧出来回应。
工作人员对媒体说:“宣传语确实不合适,已经反映给相关部门处理了。”
可问到谁出的主意、谁批的条幅,回应就含糊了,先是甩锅给“打印室制作”,又说银行只是“包装单位,不是合作”。
轻飘飘一句“不合适”,连个道歉都没有,更别说追责了。最后视频被下架,标语被撤换,但寒了的心,哪是一句“已处理”能暖回来的?
![]()
标语是撤了,但网友的讨论却刹不住车。不少人替农民鸣不平:“烧秸秆延续几千年,怎么现在就成了罪大恶极?”
有网友直言:“烧秸秆能杀虫、草木灰还能肥田,老祖宗的法子自然有道理。现在一刀切禁止,又不给解决办法,不是非要让人犯法吗?”
更扎心的对比是:“化工厂偷排乱放屡禁不止,核废水说倒就倒,这些大污染源不管,专盯着老百姓地里那点烟!”
这话虽偏激,却点出一个现实,环保政策的板子,是不是总打在软柿子身上?
农民烧秸秆污染当然要管,但某些企业长期违规排放,监管却常常“睁只眼闭只眼”,这种选择性执法,谁能服气?
还有网友戳破所谓专家论调的漏洞,“谁说秸秆还田就一定好?高产田秸秆太厚,粉碎后播种机根本下不去,农民还得自掏腰包清运,成本谁承担?”
更有人吐槽:“秸秆堆地头怕着火,堆沟里怕堵水,还田又怕生虫烧苗,合着规矩他们定,难题全甩给农民!”
这些抱怨背后,是执行不接地气的尴尬,你光喊“不准烧”,却不想想地里的现实困难,这叫治理吗?这叫甩锅!
![]()
先看科学账,焚烧确实短期能杀虫肥田,但长期会破坏土壤结构;而不烧的出路,关键在“综合利用”。
比如在桐柏县,秸秆被压成生物质颗粒当清洁能源,在舞阳县,秸秆混合鸡粪发酵成菌菇基料,亩均增收几百元。
这些案例证明,“变废为宝”不是空话,但前提是当地得搭好平台,而不是挂条横幅了事。
河北洪水后,农民急着清田复产,却因“禁烧令”无法处理秸秆,只能干瞪眼,更极端的是,各地罚起款来毫不手软,烧秸秆轻则罚500-2000元,重则拘留。
可对比某些企业偷排,监管反而雷声大雨点小。这种反差,才是群众不满的根源。
失去尊重与共情,再正确的政策也会变成闹剧。
秸秆不该烧,但更不能烧掉的,是老百姓的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