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发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原体,尤其在冬春季高发。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09至2019年我国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5岁以下儿童RSV检出率高达25.7%,居所有呼吸道病毒首位。上海市监测数据亦显示,2023年5岁以下儿童RSV检出率达7.84%,并呈现春夏、秋冬双高峰特征。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以单克隆抗体(如尼塞韦单抗)为核心的被动免疫策略成为防控关键。2023年12月尼塞韦单抗在我国获批后,上海市率先启动管理模式探索,通过试点医疗机构布局、创新管理机制、多部门协同及动态监测评估,构建了可复制的婴幼儿RSV单抗管理路径。
试点医疗机构先行 保障预防服务可及性
尼塞韦单抗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可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74.9%,为新生儿和婴儿提供长达5个月的保护期。上海市首批选择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7家医疗机构开展试点服务,覆盖主要儿童医疗中心。试点机构严格遵循“产科+预防接种门诊”双场景服务模式,新生儿可在出生医院即时接种,婴儿可通过试点单位的预防接种门诊预约,有效提升服务便捷性。目前,北京、天津、湖北等地已参照上海经验,逐步扩大基层接种点覆盖面,形成全国性防控网络雏形。
创新管理机制 筑牢全链条安全屏障
针对RSV单抗作为生物制品的特殊性,上海市创新构建“免疫规划体系+生物制品管理”双轨模式,从全链条筑牢安全屏障:在冷链管理环节,采用全程温控系统,实现从生产、配送至接种的温度数据实时上传,存储温度严格控制在2至8摄氏度,确保药品活性;在规范接种环节,由具备预防接种资质的医护人员在儿科医师处方指导下实施接种,接种前开展健康状况评估,接种后留观30分钟;在风险防控环节,建立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处置”闭环机制,同步引入商业保险托底,覆盖接种后异常反应医疗费用。
多部门协同联动 构建高效防控体系
上海市建立由疾控、卫生健康、药品监督等部门参与的协同机制:疾控机构牵头制定《RSV单克隆抗体使用管理试点方案》,负责招标采购、冷链配送及信息系统建设;卫生健康相关部门规范医疗机构处方管理和医疗救治衔接,确保接种与诊疗无缝对接;药品监督相关部门强化流通环节质量监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联合疾控部门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各部门共享接种数据、不良反应信息及舆情动态,形成“政策制定—实施推进—问题解决”的高效响应机制。
动态监测评估 持续优化服务质量
上海市搭建RSV单抗管理信息平台,实时监测接种情况、接种效果和不良反应等信息。同时,定期组织专家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包括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试点合理性和满意度等方面。数据显示,家长和医务人员对RSV单抗使用试点工作满意度较高。
2025年流行季,上海已将试点范围扩大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期也将根据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形势和市民使用需求动态调整RSV单抗注射液使用单位,探索新的接种模式,并开展成本效益分析,为全国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世界卫生组织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被动免疫单克隆抗体制品特性指南》中强调,单剂量、长保护期的单抗是婴幼儿RSV防控的理想选择。上海市通过系统化管理创新,为我国被动免疫策略落地提供了实践经验,让更多婴幼儿受益于这一创新预防手段。
![]()
策划:全国疾控宣传平台
文:上海市疾控中心 吴琳琳
编辑:陈远
审核:王小雪 严少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