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日本车企,在中国市场拼杀了小四十年,带出来一群好徒弟,但最后的谢幕礼,只值一块钱。
![]()
对,就是用一块钱卖掉了自己在中国的合资股权,这大概相当于开服玩家练了几个大版本的号,最后因为退环境只能贱卖,不是惨在价格,而是惨在姿态。
这家车企,就是铃木。
![]()
八十年代,它把造K-Car的技术带进中国,教长安、昌河、哈飞怎么造微车,堪称“中国微车教父”;但三十年后,它又成了“看谁都叫爸爸”的另一个版本“叫父”。
![]()
从“全民汽车”到“1元甩卖”,铃木没爆雷、没丑闻,却成了第一个被中国市场淘汰的日本车企。
开局摸到王炸,结果把对三留作底牌,所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大家好,我是黄师傅,本期二楼话题,我们就来聊聊铃木在中国的故事。
技术「火种」(1980s-1992)
对中国汽车来说,铃木最早的身份,是“技术供应商”。
![]()
八十年代初,改革春风吹满地,全社会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汽车作为更高效的生产工具,被提到了民用领域战略产业位置,军工行业在政策主导下迎来“军转民”的调整,原有的高精尖设备与人才迅速转向汽车行业。
![]()
门槛低,也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微车,成了最稳妥、成本最低的试错起点。
微车这种东西,日本做得最好,尤其是铃木,Carry系列产品连续霸榜多年,于是为寻求技术支持,大概从1980年开始,昌河、长安、哈飞等军工背景企业开始购买不同版本的第七代Carry作为样车分解、仿制。
![]()
哈飞仿制ST30型第七代Carry生产出了松花江WJ110单排货车;
![]()
昌河仿制ST90V型Carry生产出了昌河CH730微面(后更名为CH110X、CH1010),就是当年北京遍地跑的黄虫:“昌河小面”出租车;
![]()
![]()
而长安仿制ST90K型Carry,在1984年生产出了长安SC1011单排货车;
![]()
这三家,也是国家明确的四大微车定点生产厂家之三。
到1984年,铃木与三家企业正式签订技术合作协议。
![]()
铃木Carry又成了松花江HFJ6350、昌河昌铃王、长安SC6330、长安之星系列、东风小霸王系列等等车型的原型车。
那时候,全中国八成的微车,发动机、底盘都多少带着铃木的影子,你家要是早年有过面包车,十有八九跟铃木沾点关系。
对铃木来说,在中国的第一步相当成功,于是在九十年代趁热打铁,在人们的需求进阶,开始需要微型轿车时,果断导入了在日本大火的1984年推出的第二代奥拓。
![]()
并且分给了重庆长安汽车、湘潭江南汽车、吉林江北汽车、西安秦川汽车四个厂家,长安生产零部件,再分别由四家工厂组装成整车,挂不同的车标,由于售价低、实用性强,奥拓火遍大江南北,形成了南奥拓北夏利的格局。
![]()
![]()
在铃木看来,自己做的是“知识付费”生意,可以长期用小车拿捏中国市场,这个逻辑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两个问题:
一,我们选择小车作为起步,就是因为它简单,一个简单的东西哪有什么护城河?
二,我们又不是永远需要你的小车和技术……
![]()
这种情况在九十年代中期,老三样上市之后就已经开始显现,也是铃木最终退出中国的根本原因,但对当时的铃木来说,只是技术性调整,完全没在怕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