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天津10月29日电 (记者郭维瑾)“‘十四五’期间,我们以‘做精医学,做强药学,做大社会服务’为目标,推动‘双一流’高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0月28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天津市教委专场”,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高秀梅在回答人民网记者提问时表示。
发布会上,聚焦提升“双一流”高校综合实力和创新服务能力,高秀梅分别从三个方面分享经验:
对接区域发展,筑牢人才根基。“十四五”时期,天津中医药大学共输送人才2万余人,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产业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例如,在全国率先设立的中药制药工程学院,已成为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另一方面,依托学校获批的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有力推动学科交叉,提升传统学科人才培养的社会适配性。
强化创新驱动,助力产业迭代。天津中医药大学依托获批的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创新中心、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等科技平台,新增科技项目14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深化“企业出题、学校答题”的创新生态,牵头承担“现代中药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工程”,支撑天津市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强化成果转化,转化总金额超3亿元,跻身全国科技转化百强高校前列。
增强引领辐射,服务群众健康。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平台。在此基础上,天津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教育—临床—科研”综合优势,与滨海新区、西青区、宁河区、蓟州区、静海区等深化校地合作,全面提升本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此外,天津中医药大学将中医药优质资源输送至河北石家庄、雄安新区等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青海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青海医院,推动西部地区中医药资源扩容,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