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隐形冠军”都在温州?这份榜单揭示了什么
温州实力派:11家“隐形冠军”领跑全省,为何还需努力刷存在感?
榜单上的巨人,招聘中的“小透明”?温州企业遭遇认知壁垒
温州别灰心:11家“隐形冠军”全省登顶,证明实体经济根基深厚
全省第一的“隐形冠军”集群!温州为何仍感“人才焦虑”?
![]()
最新公布的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榜单上,温州一口气拿下11家上榜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这份成绩单足以让不少同类城市羡慕,但有趣的是,许多本地年轻人在求职时依然感觉“温州没什么大企业”。这种榜单上的辉煌与个体感受之间的温差,恰恰成了观察温州经济转型的一扇独特窗口。
这些“隐形冠军”企业往往深耕细分领域,实力不俗却低调异常。比如专业生产特种阀门的凯瑞特阀业,其产品能应对4000米深海的极端环境,拿下了国内细分市场近两成的份额。类似的企业在温州并非个例,它们构成了地方经济的坚实底盘。然而,由于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乐清、瑞安等区域,与温州市区年轻求职者的日常生活存在地理隔阂,其存在感和吸引力自然被距离冲淡。
![]()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产经分离”。部分企业将总部或注册地留在温州,但研发、营销等高附加值部门已向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聚集。多弗集团的部分核心功能外迁,青山控股的研发中心落地上海张江,都是这一趋势的体现。这直接导致本地留下的岗位类型与年轻一代,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出现错位。一位刚从杭州返校的温籍大学生坦言:“知道老家有巨头企业,但专业对口的岗位似乎总在省外。”
![]()
认知上的代际差异也在发挥作用。在父辈眼中,进入一家实力雄厚的制造业企业是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不少年轻人则更向往带有互联网、科技光环的新经济平台。这种偏好差异,使得本地一批优质制造企业虽然在业内有口皆碑,却在争夺年轻人才时面临“品牌”劣势。
![]()
面对挑战,温州的动作十分清晰。推动企业总部回归城市核心区是关键一步。滨江CBD区域,正泰、华峰、青山等企业自建的总部大楼拔地而起,这与过去将总部置于生产基地的模式不同,意在促进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政策层面通过“税收返还+人才住房配额”等组合拳,鼓励企业将研发、设计等核心环节留在温州。均瑶集团的回归签约,释放出温商回流积极信号。
![]()
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是另一抓手。中国眼谷、基因药谷等创新平台累计集聚项目数千个,正在批量创造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科创岗位”。在位于龙湾的中国眼谷,由温州医科大学博士生主导的角膜再生技术转化项目,团队成员全是90后。这种“高校研发+本地产业化”模式,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新动能。
与此同时,温州正在尝试为传统产业贴上新标签,通过“技工教育提质计划”等途径,将传统岗位技能与新技术、新需求结合。奥康鞋业与高校合作建立的“足型大数据中心”,就吸引了不少具备数据分析和智能硬件背景的跨领域人才。传统工厂的形象,正在向“科技应用秀场”蜕变。
![]()
回应年轻人的现实关切,薪资待遇是硬道理。随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温州的布局,一些高端岗位的薪资水平已有突破。瑞安某氢能领域企业为工程师开出显著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年薪,就是一个积极信号。此外,保障双休、规范工作制度,已从求职者的“美好愿望”变为企业的“竞争筹码”。有滨江CBD的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透露,招聘信息是否注明“双休”,直接影响简历投递量。温州已在部分国企和龙头企业试点更灵活的工作制度,以期形成示范效应。
生活成本的持续优化也为年轻人减负。数据显示,温州房租水平出现回落,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月租金亲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本地生活的可负担性,让年轻人有更多选择空间。
温州的实践表明,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最终要转化为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可感可及的生活品质。当“隐形冠军”们从幕后走向台前,当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当城市环境更加宜居,榜单数据与个体感受之间的鸿沟才有望真正弥合。这座以民营经济著称的城市,其转型之路的核心,或许就在于能否让经济增长的成果,精准滴灌到每一位奋斗者的生活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