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空间叙事中,蜀道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交通廊道,更是承载历史记忆、凝聚精神内核、促进文明互鉴的文化符号。10月20日,由四川传媒学院智能影像艺术学院主办、获四川艺术基金2025 年美术新创作品集中展示资助项目的“讲好蜀道故事——‘蜀道新韵’摄影作品展”在成都天府影像艺术中心启幕,以影像为媒介,构建起一场跨越千年的蜀道文化对话,兼具艺术表达的专业性与地域文化传播的实践价值。
作为高校深耕地域文化的学术实践成果,本次展览以“讲好蜀道故事”为核心命题,通过“自然奇观:天工开物”“人文印记:千年回响”“古今交响:时代新韵”三大板块的递进式叙事,形成了完整的蜀道文化影像阐释体系。从学术视角观之,这种板块设计并非简单的内容分类,而是对蜀道文化多重维度的系统性解构与重构:“自然奇观”板块以纪实摄影的严谨性,捕捉蜀道沿线的地质地貌与生态景观,镜头下的峭壁深谷、云卷云舒不仅展现了“天工开物”的自然美学,更通过光影层次的精细把控,传递出蜀道作为自然与人文交融载体的地理文化价值,其影像语言暗合了景观摄影中环境叙事的学术范式。
![]()
《剑门道·雄》(剑门关) 吴文杰2025
“人文印记”板块则聚焦蜀道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其中川剧变脸吐火技艺最让人过目不忘,镜头捕捉传统戏服的精绣纹样、变脸时的神态张力,以及吐火瞬间的火焰与青铜雕塑的视觉碰撞。这种影像人类学式的记录,将蜀道文化中民俗艺术的“千年回响”具象为鲜活的视觉文本,留存了川剧技艺在当代传承的生动场景,为地域非遗记忆的保存与传播提供了可考、可感的影像文献。
![]()
《川剧火韵》(龙潭水乡)龚雷2024
“古今交响”板块堪称展览的学术亮点,通过古老蜀道与现代交通网络的同框呈现、传统民俗与当代生活方式的碰撞融合,完成了对蜀道精神的当代诠释,这种“传统—现代”的二元叙事,既呼应了文化传播学中“文化适应性”理论,又凸显了蜀道从“交通要道”到“文化地标”的功能转型,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
![]()
《雪域天路行》(雅西高速)杨黎明2022
这次展览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更在于高校作为文化传播主体的责任担当与创新实践。作为主办单位,四川传媒学院智能影像艺术学院将智能影像技术与地域文化研究相结合,集结了专业策展团队与学术指导力量,使展览既具备影像艺术的专业性,又蕴含地域文化研究的学术深度。同时,展览获得四川艺术基金资助,并联合多家影像器材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了“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技术支撑—文化传播”的闭环体系,为高校文化艺术类课题的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此外,以成都天府影像艺术中心为起点的六站巡展布局,构建了多层次的文化传播网络,从核心城市到蜀道沿线地区的覆盖,不仅扩大了蜀道文化的传播半径,更实现了地域文化认同的精准培育,契合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时代命题。
在影像传播日益普及的当下,“蜀道新韵”摄影作品展的学术价值更体现在对“如何用影像讲好地域文化故事”的回应。展览以光影叙事让蜀道的历史厚重与当代活力形成对话,既为蜀道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觉文本,也为公众理解地域文化提供了通俗且深刻的路径。展期至10月26日,这场集艺术价值、学术内涵与传播意义于一体的影像盛宴,值得每一位关注地域文化传承与影像艺术发展的观者驻足品鉴,在光影交织中,读懂蜀道作为文明纽带的千年价值与时代新声。
王博豪,四川传媒学院2022级摄影专业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