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网时评 □李彬彬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秋高气爽的时节与“久久”长寿的寓意相遇,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与生命敬畏情怀的节日,再次为我们提供了回望传统、关照现实的精神契机。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今天,如何让重阳节从“登高赏菊”的习俗符号,转化为回应社会需求的治理抓手与文化纽带,成为值得深思的时代命题。
![]()
重阳节的核心意涵,始终根植于“敬老”的文化基因。《礼记》有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从古代帝王“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的制度关怀,到如今各地开展的“银发课堂”“老年食堂”“亲情连线”等便民服务,敬老的形式在变,但“尊亲敬长”的价值内核从未褪色。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1.8%,“银发浪潮”下,重阳节所蕴含的敬老伦理,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修养要求,更成为社会治理必须回应的民生课题。
然而,现实中仍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节日误区。部分地区将重阳节简化为“送米送油”的一次性慰问,或是“拍照打卡”式的表演活动,忽视了老年人对精神陪伴、社会参与、尊严保障的深层需求。某社区调研显示,超过65%的独居老人最期待的“节日礼物”是“有人听我说话”,而非物质捐赠。这提醒我们,重阳节的敬老不应停留在“仪式感”层面,更需要构建常态化的关爱机制——从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到推广“时间银行”互助模式,再到保障老年人数字权益,让敬老从“节日限定”变为“日常标配”。
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在于其能不断融入时代语境。重阳节的“登高”习俗,在今天可以被赋予新的解读:既是身体层面的健康追求,也是精神层面的向上姿态。近年来,“老年大学火爆”“银发族玩转短视频”“退休老人参与社区治理”等现象,展现了当代老年人积极拥抱生活的精神风貌。重阳节应成为激发老年人活力的“催化剂”,通过举办老年文化艺术节、健康养生讲座、智慧生活培训等活动,打破“老年人=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让他们在社会参与中获得归属感与价值感。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传统节日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重阳节承载的“孝亲敬老”“厚德载物”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当年轻一代在节日里陪伴长辈登高赏菊,当企业将敬老理念融入员工福利,当社会将养老服务纳入民生重点工程,重阳节便不再只是一个古老的节日符号,而是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涵养文明风尚的精神纽带。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同志的词句,赋予了重阳节豪迈的时代气息。在这个充满希望的秋天,让我们以重阳节为契机,不仅传承“敬老爱老”的文化基因,更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担当,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共享时代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这,才是传统节日给予我们最珍贵的时代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