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万象更新,一切从头开始。国旗确定了,国歌定下来了,可国徽,中国代表国家形象、要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标志,却迟迟没定下来。
各种国徽设计方案出现,那一年,林徽因也参与了设计,她的“玉璧方案”也曾进入视野,美得让人赞叹,但最终没有被采用。
网友们如今翻出这份设计图,纷纷感叹:“这审美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但同时也说,“放在那个时候,确实不太合适”。
![]()
这不是简单的“谁设计得好看”,而是一次关于国家形象、时代精神与文化表达的深度博弈。
国徽设计为什么难?先看问题卡在哪儿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需要一整套象征体系。国旗、国徽、国歌,这些都是要传递国家理念、精神面貌的。国旗很快定了,国歌也沿用了抗战时期的旋律和歌词,唯独国徽,一直拖着没定下来。
当时就开始了面向全国征集设计稿,创作者们都很热情,很快就收到许多关于国旗的作品。可涉及到国徽的设计,投稿数量一下子就少了,而且设计出的效果也不是很符合当时的要求。
![]()
关键是,国徽要挂在天安门、要印在证件上,还要出现在外交场合。它的图案、颜色、结构,必须既有视觉冲击,又有象征意义。
出于慎重,当时并没有随意选择一个图案,因此到了开国大典那天,国徽方案还没定下来,天安门城楼上空着一块地方,没有挂上国徽。
这时候,就开始考虑,把任务交给更专业的团队来完成。
于是两组人被点名,一组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张仃小组,擅长视觉表达。另一组是清华大学的梁思成、林徽因团队,学术功底扎实,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深入。
![]()
这才拉开了“国徽设计二选一”的序幕。
林徽因方案到底美在哪?又为什么不合适?
林徽因那套设计,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确实非常漂亮。她把古代玉璧作为主体,周围用齿轮、麦穗和红色丝带进行装饰,五星的布局呼应国旗逻辑,色彩庄重又不失华丽。
从文化寓意上讲,这是一套高度浓缩了中华传统美学的设计,既有象征意义,又有精致工艺感。
![]()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这套设计在视觉上太复杂。玉璧本身就有很多细节,周围再加上各种元素,一远看就容易模糊。
国徽是要挂高处、印小图的,不能靠“仔细看”才能看清楚。再加上当时的技术水平还没现在这么发达,很多细节根本无法精确还原,导致实际使用中识别度不高。
其次,它太偏向传统文化了。新中国初期传递出现代化、工业化,国徽应该传递一种新气象,一种力量感。
![]()
林徽因方案虽然很有文化内涵,但给人的第一印象偏“文雅”,而不是“有力”。这种审美上的“文气”,在当时的气氛下就显得有些不够直接、不够突出。
所以,林徽因的方案,美是没问题的,但从需要的角度来看,它确实不太合适。
最终版本是怎么出的?
林徽因方案没被采纳,但她的努力和贡献并没有被忽视。事实上,最终确定的国徽方案,是在她和张仃团队的设计基础上融合出来的。
![]()
张仃那组的设计更偏向于现实主义风格,核心图案是天安门,搭配齿轮、麦穗等元素,整体结构清晰,视觉冲击力强,识别度高。
这个方案更符合“让人一眼认出来”的要求,但也有问题,张仃的设计偏现代,文化意象不够丰富。
有人觉得它“太直接”,少了点历史的厚重感。于是,周恩来总理出面协调,提出把两组的优点结合起来。
![]()
林徽因团队的玉璧意象被保留,但不再是复杂的圆形,而是简化成了盾形底纹。张仃团队的天安门则成为主视觉核心,周围的齿轮、麦穗也得以保留。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设计稿改了几十次,每一次都要经过集体讨论、反复权衡。颜色、比例、图案细节都做过调整,1950年终于定了下来。
也正是这个反复打磨的过程,让最终版国徽既有文化深度,也有现代感,既能表达国家立场,也能满足使用场景。
![]()
可以说,林徽因没有赢下方案,但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眼光,成了最终版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落选不等于失败,这套设计依旧有价值
林徽因的那套国徽方案,虽然没被最终采用,但它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时间淡化。
很多学者和设计师后来都提到过,这套设计在美学层面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她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和运用,为后来的国家标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思路。
事实上,后来一些大型活动的视觉设计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思路被重新采用。比如说以玉为灵感的图案,早已不再是“旧的文化符号”,而是被重新激活,赋予了现代意义。
![]()
从这个角度来说,林徽因当年提出的那种“把传统美学现代化”的做法,其实走在了前面。
而网友们说“审美一绝,但不合适”,其实并不是矛盾的评价,而是非常准确的判断。
国徽本质上不是“谁画得好看”就能定,而是要看它能不能在政治、文化、功能三个层面都站得住。林徽因方案在审美上确实拔尖,但在传播力、实用性和时代语境上,就稍微不太符合。
![]()
这不是林徽因个人的问题,而是她的设计理念更偏重文化表达。国徽不只是一个图标,它背后反映的是国家对自身认同的表达。
林徽因的落选方案,是一次美学与现实的碰撞。它美得让人动容,却没能适应那个年代的需求。
![]()
反过来说,最终的国徽之所以成功,也正是因为它找到了时代的情绪共鸣点,在美感、功能和立场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设计不是孤立的艺术创作,它始终绕不开“适合谁、为了什么”的问题。
参考信息:
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上为什么没放国徽?——国家人文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