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上站在衣柜前纠结穿什么,明明上周刚买的衬衫更合身,却因为昨天和朋友吵架心情差,随手抓了件旧T恤;中午选外卖,看着满屏的选项,突然想起昨天吃火锅的快乐,哪怕现在不饿,也执意点了同款——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左右我们决策的,不是“应该选什么”的理性判断,而是“当下感觉怎么样”的情绪信号?
![]()
其实,决策从来不是“理性计算”的独角戏。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情绪是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它既可能帮我们快速抓住关键信息,也可能悄悄带偏我们的判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情绪到底是如何影响决策的,又该怎么用好这份“隐形力量”。
一、情绪影响决策的机制
想管好情绪对决策的影响,首先要明白它是“怎么起作用的”。心理学界有3个经典理论,能帮我们看清情绪与决策的关系:
1. 情绪作为信息理论
1993年,心理学家施瓦茨提出“情绪作为信息理论”,核心观点很简单:人在做决策时,会不自觉地把当下的情绪当成“判断依据”——就像用温度计测水温一样,用“心情好坏”衡量“这件事值不值得做”。
比如:
刚收到伴侣的惊喜礼物,心情愉悦时,看什么都觉得顺利:原本觉得棘手的工作,突然觉得“没那么难”;投资时看到波动,也会更乐观地认为“能涨回来”。
赶地铁时被人推了一把,心情烦躁时,哪怕是小事也会放大负面感受:同事晚回消息,会觉得“他是不是故意不理我”;看到方案里的小修改,会觉得“这肯定要推翻重弄”。
这种“用情绪当标尺”的行为,其实是大脑的“偷懒策略”。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而情绪是一种快速的“信号压缩包”,能帮我们省去复杂的分析步骤——但也容易让我们忽略客观事实,比如“心情好≠项目没风险”“心情差≠同事不友好”。
![]()
2. 双加工系统
心理学家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提出:我们的决策靠两套系统配合——
系统1(直觉系统):快、省力,靠情绪、经验驱动,比如看到“打折”就想下单,听到“危险”就想躲开;
系统2(分析系统):慢、费脑,靠理性、逻辑驱动,比如计算“打折后是不是真的划算”,分析“危险是不是真的存在”。
而情绪,正是系统1的“核心燃料”。当情绪强烈时,系统1会被激活,系统2则会“偷懒”——这就是为什么人在愤怒、兴奋时容易做冲动决策:
兴奋时,系统1会放大“收益感”:比如看到网红推荐的股票,被“能赚大钱”的兴奋感冲昏头,没查公司财报就买入,忽略了风险;
愤怒时,系统1会放大“报复欲”:比如和商家吵架后,哪怕退货更划算,也会因为“咽不下这口气”,非要投诉到底,花了更多时间和精力。
3. 预期情绪
除了当下的情绪,“对未来情绪的预判”也会左右决策——这就是心理学里的“预期情绪”。我们做选择时,会提前想“选了这个,之后会开心还是难过”,然后跟着这个预判走。
比如:
拒绝朋友的聚会邀请时,会提前想到“他可能会难过”,哪怕自己很累,也会因为不想面对“愧疚感”而答应;
不敢辞职创业时,会提前想到“如果失败了,会很焦虑、很丢人”,哪怕现有工作很压抑,也会因为害怕“负面情绪”而不敢改变;
买东西时优先选“大牌”,不是因为质量真的好,而是预判“买了大牌,会有优越感”,“买小众品牌,可能会担心别人觉得不好”。
![]()
这些预判本身没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会“高估情绪的影响”——比如拒绝聚会后,朋友可能根本没在意;辞职失败后,也没那么多人会嘲笑你。过度放大“预期情绪”,反而会让我们被困在“怕后悔、怕难过”里,错过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二、如何利用情绪正确决策
了解了情绪的“套路”,我们不用刻意“压制情绪”,而是学会“和情绪合作”,在决策中利用好自己的情绪:
先“贴标签”:识别情绪,再做决策
当你想做选择时,先停下来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情绪?这个情绪会影响我的判断吗?”——这就是“情绪标签法”。
比如:
看到直播间的“限时秒杀”,想立刻下单时,先标注:“我现在很兴奋,可能会因为‘怕错过’而冲动消费”;
和同事吵架后,想拒绝合作项目时,先标注:“我现在很愤怒,可能会因为‘不想理他’而放弃好机会”。
给情绪“贴标签”的过程,其实是激活系统2的过程——当你意识到情绪的存在,就不会被它“牵着走”,反而能客观看待选择。
![]()
2.小决策“顺情绪”,大决策“等情绪”
不是所有决策都要“冷静”,可以根据决策的重要性调整:
小决策(比如选午餐、穿什么):可以顺着情绪来,比如想吃甜的就买蛋糕,想轻松就穿休闲装——不用纠结,省时间也能提升幸福感;
大决策(比如换工作、投资、结婚):一定要“等情绪平复”。如果当下情绪很强烈(比如极度兴奋或愤怒),可以设定“延迟期”:小一点的大决策等24小时,比如要不要买万元以上的东西;大一点的决策等 72 小时,比如要不要辞职。
延迟的过程,其实是让情绪“降温”,让理性有机会介入——很多时候,等情绪平复后,可能会觉得之前的想法有点冲动。
3. 用“客观锚点”校准情绪
当你发现情绪可能带偏判断时,找一个“客观锚点”——比如数据、事实、他人建议,帮你拉回理性。
比如:
心情好时觉得“投资能赚大钱”,可以查一下该行业的历史收益数据,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高的概率”;
心情差时觉得“这个项目肯定做不成”,可以找做过类似项目的人问问,看看“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不是能解决”。
客观锚点就像“情绪的指南针”,能帮你避免被主观感受误导,让决策更靠谱。
4. 预设“情绪应对方案”
针对容易被情绪影响的场景,可以提前做好“应对计划”,比如:
怕冲动购物:提前定好“每月消费预算”,超过预算的东西,必须找家人或朋友“审核”
怕愤怒时说错话:和人发生矛盾时,提前告诉自己“先沉默10秒,再说话”;
怕焦虑时回避决策:面对难题时,提前列好“决策清单”(比如选工作要考虑薪资、通勤、发展),照着清单分析,减少焦虑带来的混乱。
预设方案能让你在情绪上来时,不用“临时想办法”,而是有章可循,避免出错。
![]()
很多人觉得“好决策要靠理性压制情绪”,但其实情绪从来不是决策的“敌人”。它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帮你快速抓住关键、激发动力;用得不好,才会让你冲动、纠结。
近日要览
审 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喻晓聪
稿件来源: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粤警心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