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反射红外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非接触式检测装置,它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核心过程:传感器自身发射红外光,光线遇到物体表面后发生漫反射,部分反射光被传感器接收,最终被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
一、光源发射与调制
传感器内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LED)会发射出一束人眼不可见的红外光。为了提高抗环境光干扰的能力,这束红外光通常会被调制成特定频率的脉冲信号,例如 38kHz,而不是持续发出的普通光线。这就好比用特定的“口令”发射光线,只有能识别这个“口令”的接收器才会响应。
二、漫反射过程
当调制后的红外光照射到目标物体时,会发生漫反射。这是因为大多数物体表面并非绝对光滑,光线会在其粗糙表面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反射光的强度与物体表面的特性密切相关:颜色浅、质地粗糙的表面反射能力强;而颜色深(尤其是黑色)、光滑的表面反射能力则弱很多。
![]()
三、信号接收与处理
散射的光线中,会有一部分返回到传感器。传感器内部的接收器(通常是一体化红外接收头或光电二极管)专门用于检测具有特定频率(如38kHz)的红外光。它接收到微弱的反射光信号后,会将其转换为微弱的电流或电压信号。这个电信号随后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并与一个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
四、最终输出结果
比较器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做出判断并输出最终结果:
- 当有物体存在且反射光信号强度超过阈值时,传感器输出电平变化(例如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表示“检测到物体”。
- 当前方无物体或物体反射光信号过弱时,传感器维持原始输出电平,表示“未检测到物体”。
![]()
五、影响性能的关键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以下几个技术点对传感器的可靠性和精度至关重要:
- 调制与解调:使传感器能有效区分自身发射的光和环境光,显著增强抗干扰能力。
- 背景消隐功能:一些高级传感器具备此功能,可以只检测特定距离内的物体,而忽略更远处的背景干扰。
- 光斑特性:发射光斑的大小和形状会影响检测精度。例如,一些传感器会形成小而集中的光斑,以实现精确的定位检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